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1日 星期日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知与行

    作者:赵丽君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1日 07版)

        “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新要求。新华社发

        【人才论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欢迎,但在中国参与全球化治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却时常受制于国际化人才短缺。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人们也普遍认识到,国际化人才不仅是外语能力强的人才。那么,到底什么人是真正的国际化人才?中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持续培养出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国际化人才?

    深谙国情是走向国际的第一步

        国际化人才是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在国际化人才竞争中,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开发要适应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新形势新需求,符合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新角色新定位,符合“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的新挑战新要求。那么我国所需的国际化人才除了具备所有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外,还应具备哪些特别的素质和能力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为国际化人才需具备的基本要素进行了清晰界定。笔者将新时期国际化人才的特质归纳为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

        首先,金字塔的根基部分是中国故事、中国智慧。国际化的实质是国际化规律和国情相结合,是“和而不同”。因此,深谙国情文化是第一位的。我国国际化人才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深入了解国情,能够从五千年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中汲取中国智慧。

        第二层是具有世界性眼光和历史性眼光,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国际化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长远的历史眼光,才能在全球层面看待审视形势和问题,才能具有在国际社会自主设置议题、主动发声的胆识和魄力,才能够担当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重任。

        第三层是精通外语,掌握专业,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顺畅沟通是国际合作的基础,必须熟练掌握外语,兼具跨文化沟通和国际化运作的能力,才能克服沟通障碍,理解对方文化并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来诠释中国的所思所想所为;要将外语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用外语和跨文化国际化思维进行专业领域的沟通与合作。

        第四层是熟悉国际规则、具有扎实的区域国别知识。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只有熟悉国际规则,了解对象国国情,才能采用恰当的方式,在文化冲突之间找到彼此的相同点,用对方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自我诉求,争取对方支持,才能掌握主动权和发言权,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

        第五层塔尖部分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国际化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在全球性问题上专业视野宽阔,能够创新性地突破地域、文化的局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新方案。

    中国国际化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际化人才队伍与预期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国际化人才资源严重短缺。经济“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海外市场开拓由于缺乏懂外语、懂技术、懂管理、懂国际运作的国际化人才,以至于在市场开拓、研发设计、商务谈判、项目管理等过程中受到制约。文化“走出去”和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由于缺乏国际化人才,导致优秀作品对外传播受到制约、国家话语权薄弱等问题严重。

        二是现有国际化人才知识结构单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起步晚,院校教育专业设置与国际化素养培养相脱离,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偏重技能性训练,在人文社科知识系统化掌握方面欠缺。无论是外语专业还是其他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大多止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掌握对象国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素养,对于国际通行规则、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世界政治经济的走向等整个国际生态的了解和掌握也很欠缺,尤其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出发,从当代中国现实状况出发,做出不同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的理解与判断,更是软肋。

        三是国际资源引进力度不足。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与国际合作有待加强。引进国际化人才的观念滞后,引进动力不足,如何了解、评价、甄选国际化人才是目前的主要困扰之一。此外,引进国际化人才的平台较少,程序不规范,“熟人介绍”是引进国际化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容易造成职位不匹配问题和人才浪费的现象。

    “以我为主”培养吸纳国际化人才

        为应对上述问题,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应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安排,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专与博”的关系,加大国际化通识教育力度。我国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仿效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专业划分较窄,这种模式在建国初期对迅速培养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非常必要,但其固有的缺点日益发展为严重的弊端,专业划分过细和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严重影响到国际化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大力深化通识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动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型,秉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理念,将国际化作为通识教育的必修内容,使学生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和贡献有均衡的理解,并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培养具有跨文化素养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为具备国际事务洞察力和处理能力打下扎实基础。通过加大国际化通识教育力度,逐步改变国际化人才队伍结构。

        二是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坚持培养“外语+”人才。一方面,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国际化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需要与时俱进,仅依靠院校教育远远不够。必须大力倡导和发展终身教育,为国际化人才持续充电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保障。另一方面,在职人员是当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化进程的中坚力量。通过继续教育,更新优化在职人员知识结构,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补充外语能力和国际化素养,推进“外语+”人才培养,实现现有专业人才、外语人才向国际化人才转型,加快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坚持“以我为主”,搭建国际化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现在全球化发展太快,走出去的步伐太快,我们非常缺乏国际化人才,现在仅靠培养、发现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有必要树立共享国际化人才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共享,人才的共享也很重要。我们需要“以我为主”分享全球的人才,让全球的人才都为我们国际化来服务。通过打造共享国际国内经济、贸易等各行各业的人才共享平台,重视人才引进,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实现国际化人才互联互通。

        归根结底,要树立人才培养的全球化观念,即以全球性眼光审视人才培养的标准、内容、层次、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体系性变革,最终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全球性竞争力。

        (作者:赵丽君,系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