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7日 星期三

    量身定制影视基地开发策略

    作者:许秀中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7日 15版)

        【创意港】  

        随着青岛东方影都的盛大开业,国内影视文化基地建设的热潮高涨,展现着中国影视产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景象。

        回溯电影发展的百年历史,中西方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上不尽相同。

        1897年到1918年,为了摆脱爱迪生电影托拉斯的垄断,美国东部电影制片人纷纷来到好莱坞开创基业,催生出八大影业公司,使得好莱坞发展成享誉世界的电影之都。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好莱坞也成为全球时尚、娱乐、科技的发源地之一。英国、日本、韩国力推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的发展模式,纷纷把电影产业作为振兴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的第二大产业。印度力主打造本土特色、政府政策支持和更加开放的电影市场。我国电影产业市场无论从基础设施供给、专业技术水平、电影年产量、影片质量、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上,都与世界电影强国有较大的差距。

        影视文化产业基地作为电影产业的重型资产,对关联产业及衍生产业的拉动明显。西方的影视文化基地建设配置科学,摄影棚往往简单而实用,更多地注重在数字化场景、运动捕捉等高科技领域的投入,影视科技还被应用到影视游乐等衍生产业的开发中,拉动了旅游产业等关联产业,形成良性的螺旋上升态势。中国的影视基地由于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化水准和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策划和规划前瞻性不足,建设上较注重通过硬件条件、租金、政策上打造竞争优势,筑巢引凤,电影衍生产业发展滞后,与内容产业比例失衡,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也较难形成良性发展的影视文化产业链条。

        纵观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老牌的电影制片厂为基础的影视内景拍摄基地,一种是以旅游景点为基础的具有观光功能的影视外景拍摄基地。随着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的建成,影视重工业的标准被重新定义,影视基地也渐渐地与旅游景点区别开来,影视拍摄与后期制作开始成为影视产业链的核心产业。在全新的标准下,各地影视基地的筹划或改造纷纷开始围绕着核心产业进行。其中,有政府主导的产城融合模式,有影视公司主导的IP合作模式,有地产商主导的商业开发模式,有旅游主导的产业整合模式等等,各种不同的开发主体,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力,其终极形态都围绕着影视文化全产业链的整合进行,可谓殊途同归。

        当前,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的热潮还在继续,身处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好时代,适逢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设计师们既要主动担当文艺繁荣责任,也要把握市场趋势,潜心创作,客观而理性进行分析研判。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结合地域情况通盘考虑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的规划与建设,找准定位,找准优势,不盲目跟风。要更多地预判国内外影视前沿技术走向,充分运用数字信息、人工智能等现代高科技技术,不断提升影视拍摄及后期制作等现代化水平和规模生产能力,不断适应对影视基地新功能的要求,持续提升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未来的适用性和灵活性,保持核心竞争优势。要寻找影视文化产业驱动逻辑,强化设计规划阶段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不断拓展影视产业链,调整影视基地业态构成配比,推动影视基地产业良性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局面。要建立全面的设计运营协同机制,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就尽量规避运营风险。要完善影视基地设计标准,提高设计质量,优化建设成本。

        在影视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应量身定制影视基地开发策略,以影视基地为龙头,形成产业联动,优化集聚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影视文化产业健康良性发展,推动电影工业及科技快速发展,打响中国电影品牌,才能助力中国影视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攀登。

        (作者:许秀中,系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