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6日 星期二

    蓝绿交织 水城共融

    ——专家眼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作者:本报记者 董城 张景华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6日 07版)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立群:

    有信心有措施打造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必须要提升城市副中心产业吸引力。目前,大概有70%以上的劳动力不在城市副中心就业,大部分都在中心城就业,造成了通州和中心城之间巨大的通勤压力。副中心承接中心城区将增加40万~50万人,为了让这些人能够住下来,此次规划在三大主导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功能精准化、细化,除了人要搬过去以外,产业必须也能够疏解到城市副中心,从而解决一大部分职住平衡问题。

        另外是把环境搞好、加强配套公共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目前的公共服务水平与中心城区相比,有些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本次规划加强了通州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和配套建设。基本满足幼有所学、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六个方面的民生保障服务体系。

        城市就像一个有机体,完全没有感冒、发烧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城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

    通过职住平衡唤回更大意义的绿色

        过去,我们一谈绿色城市、生态问题,就觉得要见花、见草、见绿。

        其实,实实在在的绿色更在于减少能源成本的浪费、时间成本的浪费等等。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从城市模式上做根本性的改变,把北京从一个大量耗费出行时间的、职住严重不平衡的地区,切出一块做100多平方公里的示范区。这个示范区要能基本做到职住平衡,使日常生活处在一个短出行的状态。

        按照目前的规划理念,所谓的1小时交通圈已经能够覆盖很远了,天津、石家庄可以全部覆盖。从这一意义出发,人们日常生活的半小时生活圈、15分钟生活圈,基本上就可以满足日常就业、居住、消费、娱乐需要,绝大部分功能应该在这个范围搞定。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经历过长距离交通,上班开40分钟车都算是幸福的。未来,把这个时间减下来以后,我们的生活质量就会完全发生变化,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有更多的时间做喜欢做的事情,不必把时间都花在路上,这将给我们的生存状态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

    不依赖小汽车就能便捷出行

        汽车毫无疑问是好东西,但使用汽车是有条件的。在城市的一些低密度地区、一些小城市,小汽车毫无疑问可以增加人的活动空间以及机动性,而在城市的高密度区,则一定要用集约化的方式去解决交通问题。

        大家都希望有车,但实际上城市副中心的空间不可能满足人人都有车又能随时使用小汽车。该怎么办呢?

        在规划的主导思想上,我们提出在城市当中人是第一位的,人是优先的,而不是车优先。这个概念非常清晰。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适度地发展小汽车,让人们能够享受高品质的出行服务。同时,还要建立不依赖小汽车的出行方式,能够让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各得其所,让市民出行更加绿色、高效、便捷、舒适、宜人。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提出不依赖小汽车也能够便利出行的交通理念,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恽爽:

    建造留得下乡愁的城市客厅

        城市副中心在建筑风貌方面,需要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共同营造。城市的建设特别是整体建筑风貌的统一,必须保持一定的秩序,或者遵从一定的逻辑和原则,这就是规划的重要价值之一。城市需要在一些区域有一定的个性与特色展示,但这些特色绝对不是哗众取宠,还是要取得整体上的统一协调。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空间和建筑风貌,要在整体上富有空间秩序,并以此为基础打造诸多特色空间。

        在城市副中心风貌规划层面,我们着重塑造城市天际线以及一些重要的空间视廊。同时,打造一批重要的“城市客厅”“城市阳台”,让这些特色空间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或者说留下乡愁。

        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的交汇点就将成为特别重要的一个城市客厅——展示副中心风貌的一个集聚点,它北侧有副中心站和新的行政办公区,南侧有城市绿心和新建的公共文化建筑群,包括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这都是能够体现副中心新的城市风貌和城市气质的建筑,将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建明:

    勾勒水彩清韵、朴雅相融的城市色调

        城市的规划如同谱写一部交响乐、绘就一幅图画,需要各种篇章和色调来充实。从艺术的角度来观察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可以看到它首先有一个大的定位,就是我们说的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未来,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有一批非常质朴的、面向未来的新建筑,它的朴、雅是相融的、是整个有机的混合体。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定位非常清晰,整个专家团队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研究过土壤、植被、历史上和现有的民居建筑以及面向未来的建筑形式。它的色调既是动态的、变化的,又朝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方向发展。

        我想用两个词来形容未来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一是“水彩清韵”,因为这里有水系又有植被,将得到很好的保护;二是“朴雅相融”,现有的城市和自然之间相得益彰,半城清亮、半城温暖,同时留下了城市发展的空白,给后人去开发利用。

        (本报记者 董城 张景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