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书者说】
《千年凤凰 浴火重生: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现代社会》(以下简称《千年凤凰 浴火重生》)是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集体撰著的一部社科著作,2018年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提出并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历经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冲击,又遇到现代化世界潮流的风云激荡,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否断裂了?如果没有断裂,她的命运又将如何?本书作者在做出系统深入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绵延千年,从未断裂,在今天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她就像美丽的凤凰,正在浴火重生,未来还会持续展示风采、发挥力量。
本书的作者阵容堪称强大。除莫砺锋教授外,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相关领域十余位“术业有专攻”的知名学者倾力加盟,分别负责正文主体有关部分的写作。全书最后由莫砺锋教授统稿。作为一项集体成果,作者团队提纲挈领,分工有序,辨析深入,最终达成共识,体现了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以坚实的文献及史实梳理、详密的理论分析论证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价值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的巨大作用。正如该书绪论所言:“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她直观地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社会理想和人生态度,忠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喜怒哀乐。事实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这条长河从未在所谓的‘古代’和‘现代’的交界处停下脚步,就像它曾经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一样,它也必然会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赋予人文研究强烈的现实关怀
众所周知,作为人文学科,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研究应当与现实社会保持适当的疏离,否则容易流于肤浅或媚俗。但过犹不及,如果这种“疏离”走了极端,同样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事实上出现了后一种倾向,并因此而显得越来越“象牙塔”。一些相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被有意或无意地“疏离”掉了。对此,作者在本书“后记”中不无沉重地指出,古代文学研究者“因过于强调学术性而与现实社会渐行渐远,这样不但失去了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而且会使学术自身变得精神萎缩,毫无生气,从而丧失内在的发展动力”。
本书所关注和讨论的核心问题,正是这样长期被“疏离”但不应被“疏离”的重大问题。人们都知道,近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传统在表面上出现了裂缝。可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不是在“古代”和“现代”的交界处停下了脚步呢?要知道,这个问题不回答清楚,今天我们很多事情将无法正常推进,一些重要战略决策的制定也会受到影响。比如,作为人类精神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艺术,在促进社会文明、陶铸民族文化性格等方面意义重大,不解决上述问题,今天的我们如何更好地发扬文学艺术在促进社会文明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面对越来越大的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不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新的形势,使我们的文学艺术既保持优秀的民族传统又适应现代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说,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学者们,除了自己关注的具体问题外,也有责任有义务去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予以思考。而本书正是做了这样的工作,从而体现了优秀人文学者的学术担当,也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现实关怀。
赋予感性资源绵密的理性分析
与强调实录的历史和强调思辨的哲学思想类文字相比,文学艺术作品偏重感性。她忠实地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喜怒哀乐,生动地表达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态度,直观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更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鲜活生动、元气淋漓的核心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耀眼的精华部分。这种感性资源,蕴含着整个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基因,蕴含着整个中华民族鲜活的心灵史,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文学艺术又是异常丰富多彩的。几千年来,中国文学史艺术史上涌现了多少名垂后世的大家,留下了多少光辉灿烂的珍贵作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王国维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光是这些文学经典,就足够蔚为大观。文学之外,艺术作品又通过各种直观的形式,散发璀璨照人的光芒。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面对这些丰富的文化艺术,广大学者们发扬现代学术方法,多年来分门别类,进行了持续有效的专业研究,已经有了比较丰厚的学术积累。本书发扬集体研究的优势,以明确的问题导向,整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研究领域各分支专家的已有成果和学术智慧,开创性地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为一个整体,在绵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宏观归纳和理论抽绎,从中提炼出可供现代中国社会转化利用的精神资源,解答了很多以往认识模糊的理论问题,明确了很多以往没有做出的重大判断。比如,关于古代文学艺术与古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古代文学艺术对古代社会的文明、和谐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古代文学艺术对中华民族内部的各民族融合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本书都做了深入辨析。再比如,在现代社会,社会形态,人们的生活状态乃至思维模式、审美风尚都有了很大变化,在这个前提下,古代文学艺术为何还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生生不息,为什么还能体现出一定的生命力,它与现代社会之间能够部分协调的奥秘何在,本书也在事实的基础上做了理论的阐释。
赋予文化自信深刻的文化自觉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文化自信不断遭遇危机。如果说甲午战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策略,还能证明我们没有丢失文化主体性,那么甲午战败则直接导向中国文化自足性的消解。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不管是“全盘西化”的主张,还是废除汉字的极端之论,极大地贬抑着中国文化自信的彻底丧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自信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回归与重塑,从整体上昭示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前进方向。不过,在西方中心主义仍然普遍存在并作为中国文化自信最主要消解力量发挥影响的情况下,要重建中国文化自信,还需要我们在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之中来说明自身优势,并以比较优势作为重建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换句话说,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文化自觉”。
就目前来说,这种“文化自觉”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纵向的维度。我们绵延千年的文化,经历了外来文化的融合,创造了持续耀眼的辉煌,也遭遇了严酷无情的挑战,有过低潮起伏。那么,站在现代的时间节点上,从总体上回看,这样的文化到底是怎样的文化呢?一是横向的维度。在全球化的格局下,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仍然多元并存,冲突与对抗也好,对话与融合也好,总之,在这种对比中,可以更好地反观和审视自身,我们现今的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应该何去何从?在学界,应该说这两方面都已经有了很多的思考和讨论。然而,专门就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这个领域来说,这两个维度的考察还比较欠缺。本书正是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而可观的努力。
比如,在纵向的维度上,本书不仅就古代文学艺术的整体特征做出分析,而且具体梳理了古体诗词文章从古到今的传承发展,还专章探讨了昆曲的现代性发展问题,实事求是,正本清源,直面困难,展望未来,结论中肯。在横向的维度上,本书不仅重点关注和分析了明代以来西方汉学家对古代文学艺术的传播与研究,系统考察了古代文学艺术在东亚的影响,而且对海外华人世界的古代文学艺术传承发展情况也作了深入分析,指出古代文学艺术在维系与增进海外华人认同感方面的重大作用,这对我们更为全面准确地认识古代文学艺术的功能发展问题大有助益。
通过这样的研究,本书让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空间方位、历史方位都有了更好的认知。这种深刻的文化自觉,让我们的文化自信变得更加深沉。
(作者:卞清波,系江苏人民出版社副编审、《千年凤凰 浴火重生》一书的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