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笔谈】
黑臭水体是当下不少城市环境整治中久治不愈的顽疾,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攻克的堡垒。
近年来,不少地方对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非常重视,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总体看效果低于预期。究其原因,这些地方把治理黑臭水体的功夫大多花在了水里,而忽略了岸上——换句话说,黑臭水体的问题在水里,关口却在岸上。笔者居住的小区附近就有一条名叫清溪的小河,是典型的黑臭水体。十年之内,南京市有关部门对清溪河进行了两次整治,去年更是在原有护坡的基础上再次清理底泥,对局部河底进行硬化处理,并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片水面浮生植物,加设充氧设备。应该说,政府花的功夫、投入的资金都不算少,但清溪河却依然不“清晰”。
问题出在哪儿?“屋漏在下,止之在上。”黑臭水体固然在河道里,但黑臭的根源却在岸上。治理城市黑臭水体与堵住房屋漏雨的道理一样,要使黑臭水体变为清流,必须千方百计消除岸上的污染源。城市水体流动性小、自我修复能力差。在污染长期累积形成黑臭水体的情况下,先清清底泥、换换水,让水环境有一个阶段性改善,无疑是必要的。但只在水里下功夫显然不够,还要釜底抽薪,在解决岸上污染源上下功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观一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效果总是反复,其教训就在于只管河面不管岸上、只治河道不治管道的片面思路。
治理黑臭水体,如何在岸上下功夫呢?笔者以为,重在抓好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是做好城市污水全收集的制度设计。例如,不少城市居民习惯将洗衣机放在阳台上,但相关部门的房屋设计规范却未将阳台排水管作为污水管道,导致大量生活污水排入雨水管道,成为城市河道的重要污染源。针对此种情况,2018年3月1日起实施的《南京市排水条例》要求,实行雨水、污水分流排放制度:新建、改建住宅的阳台(平台)单独设置污水管道,纳入统一的污水收集系统;已建成住宅的阳台(平台)未依照前款规定单独设置污水管道的,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改造或者整治计划,在改造或者整治时增设污水管道,以加强雨污分流源头管理。
二是建设能够保障城市污水全收集的管网。重地上、轻地下,环境基础设施欠账多,是多年以来城市建设的一个普遍现象。即使是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这类问题也很突出。因此,各地应该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的步伐,将污水尽可能收集起来,做到雨污分流,彻底改变生活污水流入城市河道、大量雨水混入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的现状。
三是切实堵死污水直排城市河道的排污口。不妨对城市河道精细管理、逐段巡查,找到源头、挖出病根,切实拆除或堵死污水直排河道的现有排污口;同时,落实河长责任,为每个雨水排口建档,实现“身份证”式管理,防止出现新的污水直排口或污水雨水混排口。
四是把城市污水管网建好、管好、用好。对城市污水管网,既要重建设也要重维护管理,要杜绝施工不当造成的雨水污水混接混排和管网破损造成的污水跑冒滴漏现象。建议将污水管网纳入污水处理厂管理范畴,把污水收集与处理统一管起来。
2018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未来三年,着力开展清水行动,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歼灭战。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必须在岸上下足“笨功夫”和“长功夫”。在这方面,城市管理者和相关部门领导应该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切实让城市居民感受到“水清鱼跃碧波漾”的幸福与美好。
(作者:贺震,系江苏省环保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