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2日 星期五

    长江源村的美好生活

    作者:本报记者 万玛加 本报通讯员 马振东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2日 01版)

        【携手迈向美好生活】

        从雪山到城镇,从游牧到定居,从牧民到市民,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

        过去,他们生活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海拔4700米,住帐篷、放牛羊,照明用羊油灯……现在,他们生活在城市,宽敞的房子,稳定的工作,水电齐全。离开山上的家,山下的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今年75岁的七第,多年生活全靠家里在山上的5000公顷草场,倚天吃饭,逐草而居。然而,慢慢地七第发现草场里的青草长势越来越差,过去常见的野生动物日益稀少,日子也越过越难。

        年轻时因意外落下的残疾,也随着年龄增长变得愈发严重。因为长期生活在高寒缺氧地区,住的又是帐篷,妻子也和许多牧民一样,患上了风湿病、关节炎、心脏病等高原病。当地医疗条件太差,好医院又远在格尔木,老两口的病总得不到及时治疗。

        渴望改变,渴望幸福,渴望美好生活,是牧民们的共同心愿。

        2004年11月,包括七第一家,唐古拉山镇128户407名牧民群众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的号召,移民搬迁到格尔木市南郊居住。

        从山上到山下,七第的生活一下子舒适、便利了许多。

        走进七第家的小院,干净整洁,政府出资盖的房子旁,七第又拿出多年积蓄另盖了一间,一家五口人生活在宽敞明亮的新家里,其乐融融。

        镇上的卫生院就在村子里,定期入户随访,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可以免费体检,七第和老伴儿的病情也好转了。

        如今,长江源村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5%。

        下山后的13年间,七第家的日子每天都发生着改变,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政府统一对院里地面进行硬化,为屋顶和墙体加装保温层,建设院墙和院门。

        牧民们为了国家生态大计自愿离开草场,国家对他们给予各种补偿。近年来,这些补助标准大幅度提高,16周岁以下、55周岁以上的人口还有困难补助,七第家每年光草原奖补就有17万元。此外,村民还可以担任草场管护员或林业管护员,每月可分别获得1800元、3000元的补助。七第的女婿就是草场管护员,月月都有收入。

        据长江源村第一书记秦大云介绍,2017年村里开始修建天然气管道,等天然气通了,家家户户就可以用天然气做饭了,既干净环保又方便省钱。

        “幸福不忘共产党,国家对我们的政策越来越好,替我们考虑得越来越周全,以后的日子会更好。”村民们都很享受现在的生活。

        2012年,包括长江源村在内的唐古拉山镇整体脱贫,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0943.3元,是山上生活的近10倍。现在,一半以上的村民有私家车,年轻人大多能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不少人在外打工,基本融入了现代生活。

        搬出草山有“靠山”,各项民生措施的保障到位,让七第这样在山上待了大半辈子的牧民当初的心愿美梦成真。13年来,长江源村发生的所有变化,都朝着更幸福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 万玛加 本报通讯员 马振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