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1日 星期四

    未来交通发展 或将超乎你的想象

    作者:本报记者 詹媛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1日 08版)

        6月19日至21日,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在北京举办。无人驾驶、超级高铁、太空班车等备受人们关注的未来交通新概念和思路集体亮相。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请他们勾勒我国未来交通发展的理想蓝图。

    “超级高铁”试验时速有望达1500公里

        乘坐磁悬浮列车的乘客,在几乎真空的管道里,以超过1000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进,原来以小时计算的行程全部变成以分钟衡量——乘坐“超级高铁”从北京到武汉将由5个多小时缩短至大约30分钟,北京到上海、西安也是如此。

        这看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人类对速度的追求从未停止。

        随着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磁悬浮技术的快速发展,速度正成为高铁技术竞争的焦点,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超过音速的“超级高铁”也许很快就能成真。

        “中国版超级高铁将采用‘高温超导磁悬浮+真空管’技术,目前已着手探讨时速1500公里的可行性。”在2018年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张卫华透露,世界上时速最快的真空高温超导磁悬浮比例模型车试验线正在成都搭建,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建成并投入试验测试。

        “超级高铁”实现超音速行驶的核心是要减少空气阻力和轨道的摩擦力,其基本理念是建造一个真空管道从而降低列车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同时利用磁悬浮技术减少轨道的摩擦力,实现速度的突破,这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较多认同的技术理念。

        张卫华介绍说,由西南交通大学承担的“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是在1500米可模拟不同低气压环境的真空管道里,开展不同磁悬浮模式比例模型车运行测试,包括高温超导磁悬浮模式在内,试验速度超过音速,理论上有望达到时速1500公里。

    无人驾驶并不遥远

        “大家觉得无人驾驶离我们有多远?它其实已经近在眼前。”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荣辉说。据他介绍,北汽集团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不仅仅是车展上的概念车,其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进入到商业化发展的阶段,目前北汽集团已经有30余个无人驾驶的新项目正在进行,并且在北京市顺义区的水上公园和亦庄等地都有推广和实验。

        其中,北京亦庄的无人驾驶项目位于北汽新能源总部基地园区内,这些新能源电动车成功进行了时速约15公里/小时的无人驾驶行驶实验。它们通过一款手机应用从停车场里被“召唤”出来,车辆自动行驶到指定地点后接上“乘客”,再自动行驶一段路,最后自动返回停车点。

        短短几年时间,无人驾驶已经从最初超越现实的想法,一步步变得触手可及——2017年百度公司推出阿波罗计划,向所有合作伙伴免费开放无人驾驶技术,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乘坐着百度无人驾驶汽车驶上北京五环路。从北到南,许多城市开辟了无人驾驶汽车实验基地或试验场。北京市率先发布了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实施细则,为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测试提供了法规支持和规范。

        乘客搭载无人驾驶汽车出行已经近在眼前。“无人驾驶成为现实,未来会有什么改变,道路会变成什么样?”荣辉预言说,“无人驾驶将会终结现有的道路交通模式。”

        在他看来,如果汽车实现无人驾驶,红绿灯会消失,提示是否能通行的信号将不再是人类的视觉信号,而会是适合机器系统的电信号,汽车在十字路口将不需要等待,而是提前与其他车辆“沟通”,比较各自的优先级,并提前加速或者降速,排好通过十字路口的顺序。“交通标识牌、路灯和隔离带也会消失,因为它们都是给人看的,而无人驾驶的汽车不需要看这些,也不需要照明,漆黑的夜里也可以行驶,遇到对面来的车时也会提前自动变道。”

        据荣辉推测,未来的限速也将不会是现在这样固定的模式,而会灵活变动。“也许白天每小时只允许开70公里,而凌晨时车流稀少就可以以每小时150公里的速度行驶。”他说,“今天看来提高交通效率的方式都会消失的,未来交通和现在一定是完全不一样的。”

    往返于地球与太空之间的“太空班车”

        2017年,SpaceX宣布了一项太空旅游计划,用一枚猎鹰火箭将载有两名乘客的“龙二”飞船送往月球轨道并返回地球。尽管到目前为止这一切都还没有发生,但很多太空爱好者已经跃跃欲试。

        “在这些创新的企业眼里,太空班车就是交通运输工具。”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一然作为报告人出席了本届大会的主题论坛之一——未来交通论坛。在他看来,“人类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地球上,总要走出地球空间。这个目标在一步步接近,我们期待能在天上看地球。”看来,随着航天技术不断成熟,除了海、陆、空这些传统的交通运输领域,开发出往返于地球与太空之间的“太空班车”也成为可能。

        我国也在开展相关的商业性航天技术开发研究。例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研发水平起降、可重复使用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飞行器,并且已经于2017年完成了发动机等多项关键技术地面试验。

        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也瞄准了天地往返重复使用飞行器,开展了组合发动机的研究和地面集成试验,一旦投入使用,将大大提高进出空间的便捷性,面向大众的太空旅游也许将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航天技术“外溢”也在改变着交通运输。例如,交通运输领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为车辆提供着稳定可靠的定位和导航。据王一然介绍,目前我国已经有600万辆营运车辆接入北斗导航系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车辆的运行安全。

        “未来,人们既能拥有更舒适、快捷、安全的交通运输,还能体验带有冒险精神的太空交通工具。”王一然对未来的交通运输充满憧憬。

        (本报记者 詹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