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见】
网络文学在电影行业的真实变现能力,在我看来一直是个有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而不是有确凿证据的答案。一个健康的影视文化产业,一定是网络文学和原创影视剧本兼容且能保持均衡的生态,而不是被网络文学彻底占据的生态。后者使这几年资本涌入影视行业,给行业带来最大的也是最虚妄的泡沫。
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在电影创作中呈现了一段辉煌。他们作品背后站着的是苏童、莫言等一批优秀的文学大家。如今,很多电影改编自有着巨大阅读数量的网络文学,这些网络流行文字有可读性、趣味性,但其中很多没有真正探究当下的社会问题,记录世道人心。它们的高点击率和阅读量来自网络读者阅读的习惯和阅读的依赖性,也来源于一部分阅读网站“亩产万斤粮”式的数据作假。如何将读者黏稠度转化为电影观众的美誉度,转化成为票房?这真的是一个课题。
真正将一部具有读者基础的网络小说改编成一部成功的电影,我认为资本不能忽略电影创作中核心的转化工作。
首先是剧作。剧作就是提纯的过程,把粮食酿造成茅台的过程。对于作品的叙事方式,内容成色和文学意义都是一个做增量的工作;绝不是干个分段、写场号的工作。增加作品中文学性的浓度,修正作品的三观,使之符合世界文化思潮和人类文明进程,这都是剧作家的使命。
网络文学作家,想要保持高点击率,需要开足马力进行创作,日更三五千字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八千、一万也时有所闻。但其中有多少独立的思考,有多少对当下时代刻骨铭心的表现,却不好说。而这正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所必须有的,也是一个被尊重的电影产业在作品中必须不断创造的。这就是在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过程中,必须由编剧和导演独立创作和丰富的部分,而且是不能被所谓的高点击率绑架和左右的。这是电影人的使命,这是即使面对一个宇宙级点击率的网文,也要有的根骨。
我期待未来几年,在中国主流电影市场上,能够看到一些三观正,娱乐性、视觉效果足够强大,能够与年轻观众有强烈共鸣的来自网络文学的电影作品。这是必然,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哈利·波特》。如果这些作品能与中国的历史现实实现强结合,又可以表达出中国人自己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必将为中国电影树立起一批新的符号。
第二个问题是,网文在向电影转化过程中,必须要符合影视创作的规律。组建好的制作团队、形成符合产业规律的制作模式,是必经之路。前两年最疯狂的时候,只要有点击率加持,热门IP的影视转化过程是很可怕的。这些作品虽然也飙出了几百亿的点击率,也热闹了,吆喝也赚到了,钱也散尽了,但是浮华过后给电影产业留下了什么?我感觉是挖了一个巨大的坑。
该怎么改编热IP?可以看看出品人曹华益的例子。他出品过不少优秀的、来自网络文学的优质电视剧。我在跟他的交流中知道,他并没有躺在点击率上,他在剧本编剧的选择、剧本的创作上也是煞费苦心。电视剧《庆余年》是几十集剧本全部完成、且打磨完善后才开的机,制作上也是配置专业团队,历经一年多的拍摄,才把这样的IP“吃”下来。这样对优质网络文学的打开方式,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尊重规律的方式。
第三,互联网企业要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平台公司已经跑赢了电视台,也跑赢了传统电影企业,成为资本聚集的高地,更有责任去拍点好戏。互联网影视公司,一边连接着网络文学资源,一边连接着影视制作发行各个链条。不少互联网影业已经不仅仅是发行平台,而且还是制片公司、IP采购公司、电影发行公司,甚至是艺人经纪公司。他们的产业实践、创作态度和采购方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影视行业未来的产业生态和走向。他们具备了传统影业不具备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他们想干好电影,就会有好电影出来。
最近都在说资本退潮,其实,资本退潮是好事。中国电影的这一轮崛起是从二十多年前完全不被资本关注的时候开始的。从那时候起,一代代电影人砥砺前行,前赴后继,在艺术和商业领域百花齐放、冲锋陷阵,才有了市场的绽放、资本的随机涌入。现在,在资本退潮的时候,泡沫散去,忠诚于创作和作品的人依然会和电影在一起,因为电影是他们一生唯一的梦想。大潮退却,礁石会露出来,真正有坚守的创作者依然会出好作品。
(作者:陆川,系著名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