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房屋整齐排列,一条条安装着精美路灯的联户路四通八达,一棵棵脆李、核桃树硕果喜人。重庆市巫山县红椿土家族乡红椿村6社一个中药材基地内,30多名工人正在细雨中忙着清除党参苗床里的杂草。
“我非常看好党参这个产业,我们在党参中套种了玉米,长势都还不错。”正在基地忙活的巫山县春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圣春说,他原本是在巫山县庙宇镇开副食和药材店,得知海拔高、植被好的红椿乡规划通过林药产业和农家乐,就在这个“准高原”乡流转土地种植党参和贝母,今年光是党参就种了600多亩。
根据农用地零星分散而且山地立体气候明显的特点,巫山以村为单位布局“脱贫产业”。截至2017年底,全县已发展“巫山脆李”20万亩,成为全国优质脆李生产基地县和“中国脆李之乡”。巫山光照时数居全市第一,全县据此发展了13.5万亩优质柑橘和11.5万亩核桃,种植绿色药材20万亩,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草药王国”和“天然药库”。全县还发展了年出栏100只以上的规模化山羊养殖场552个。“目前全县已经初步形成特色农业的‘产业绿洲’,配套发展的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更好地促进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县农委主任王祥平说。
福田镇宁河果业基地通过“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带动217户村民发展柑橘产业。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基地的保底收入是每亩500元,公司赢利的40%再作为分红回报给村民。巫山县引导形成这种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紧密联系的利益联结机制,避免贫困户“单打独斗”,增强贫困户发展的可持续性。
到2017年年底,全县共培育出各类新型农民经营主体6577个,“企业+基地+农户”扶贫模式,不仅提高了贫困户的组织化程度和风险抵御能力,还能帮助他们通过土地租赁、作价入股、经营权托管、订单农业、技术承包服务、就地务工等途径增收脱贫。福田镇凉水村过去有1000多名村民常年在外务工,在“脱贫产业”进村后,其中多数已返乡种植柑橘或在村里的果业基地务工。巫山的龙头企业重庆神女药业公司通过与贫困户、非贫困户合作,在全县建成3个万亩道地药材产业园区,建成7个5000亩、11个2000亩、102个500亩以上规模的示范基地。神女药业对其合作带动的贫困户种植的药材全部以高于市场行情10%左右的价格收购,其经验做法被国家扶贫办作为全国6个标准化精准扶贫典型范例之一在全国推广。
(本报记者 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