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高淳,山峦含翠,溪流清澈,灰白色的徽派建筑掩映在青翠的竹林中,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很难想象,这里曾为了发展经济差点让青山绿水灰尘遍布,山林失色。
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系统地阐释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八八战略”,这个着眼发展大格局和全面小康建设的宏图大略不仅给浙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一衣带水的江苏南京高淳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幅青山绿水、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在这江南水乡之地徐徐铺展。
生态到生态文明的探索
“雨归陇首云凝黛,日漏山腰石渗金。”范成大笔下的游子山是高淳的象征。2000多年前,孔子登临此山,见这里青山绿水,油然而生回归故里的游子情怀,遂谓之“游子山”。
2000年后,记者登上游子山,如诗如画的山水之景和底蕴深厚的历史典故让人沉醉,高淳生态文明的建设之路也令人赞叹。
改革开放之初,高淳生态环境虽优越,却长期找不到出路,一穷二白。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高淳兴建了一批工厂,但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亮出“黄牌”。这让高淳人明白了一个道理: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20世纪90年代,高淳坚持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GDP在全市后列,发展缓慢。有人质疑:“环境好有什么用,吃好穿好才是硬道理。”高淳人也很困惑,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可守着碧水青山,一直穷下去,也不是办法。
2003年,在浙江省“八八战略”的影响下,高淳区委、区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生态立区”的发展战略,既要环境美丽,又要人民富裕,确立了生态发展之路。
重视生态发展,高淳人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立足高效生态观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万亩茶园、万亩果园、万亩竹园,建成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确立“70%生态涵养区,30%生态经济区”的全域生态空间布局。这些无污染产业充分调动了农业、旅游、文化等因素,高淳的经济也活跃起来。
据统计,2017年高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亿元,可比价增长8.2%。
慢城与生态文明的相遇
2010年,高淳在桠溪镇建成全国首个“国际慢城”,进行以东部游子山为核心的山慢城、中部高淳老街为核心的文慢城、西部固城湖为核心的水慢城的大慢城建设。
“固城湖是我们的母亲湖,没想到我也能在这湖里捞到‘金子’呢。”在固城湖旁办农家乐的张银钰的脸上笑开了花。她说,2010年,自己和丈夫在苏州打工,后来听说家乡高淳建成了国际慢城,夫妻俩果断回家创业,办起了农家乐。随着慢城游客的增多,生意也越来越火爆。一年的利润能有30多万元。
据悉,近年来,为打造大慢城地标名片,捕捉慢生活时代情结,高淳实施旅游+城景一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十大工程,推进总投资300亿元的慢城风情小镇、固城湖旅游度假区等全域旅游项目建设。游客量从2011年的250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9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慢下来既是经济社会转型期对发展方式的自觉选择,更是时下对生活方式的追求态度,不仅可以带来直接的生态效益,而且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更好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高淳区副区长施冬咏说。
既保护环境又传承文化
走在桠溪镇跃进村,一群佩戴彩纸包扎的马头、马尾,手持彩扇,在广场上摆出不同阵形的孩子们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些孩子们正在排练“小马灯”。小马灯表演是流传在跃进村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明朝末年,以唐、宋、元等朝代为历史背景,由孩子扮演岳飞、穆桂英等历史人物,阵法表演有60多种,其中在表演中摆字也是一个亮点,如天、下、太、平等字,通过这些表演传承民俗和历史。
“中国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是一种优秀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的综合文化表现形式。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施冬咏说,高淳有着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像小马灯这样的非遗项目,不仅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还让他们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除了小马灯,高淳还对东坝大马灯、桠溪跳五猖、薛城花台会、高淳民歌等民俗文化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延承。
如今的高淳百姓,鼓了口袋,富了脑袋,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生态环境的自觉维护者。垃圾分类,用竹篮、布袋买菜,在家门口种草养花。环境至上的观念在高淳人心中扎下了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慢下来的高淳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经济;既传承了文化,又幸福了市民;实现了生态与发展的共赢。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