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新课堂】
“实起来”“活起来”“强起来”的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是什么样?“名家领读经典”北京市高校市级思政课或许可以回答。
自2016年9月启动开课以来,该课程探索出一条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立意高,组织精、落实强,收效好,深受学生欢迎。这门课程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好?
开启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的崭新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自优势,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容和模式之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之一。“名家领读经典”北京市高校市级思政课的开创和运行,成功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2017年秋季学期的“名家领读经典”北京市高校市级思政课共分为4个环节。第一环节,各片区(每一片区统筹六所高校)统一安排连续八周每周一次的理论学习,以讲座的方式进行,各参加高校带领学生到指定地点集体听课;第二、三、四环节均由各参加高校自主安排,包括如下内容:由班主任带领学生进行连续四次课程研习,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理论学习内容;组织社会实践环节,确保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组织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和组织学生公开答辩,以巩固学习效果,使学习内容真正入脑入心。这四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既有各高校间的配合,也有高校内部的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教务处以及相关教师,协同配合,全程参与。教学方案内容涵盖参加上课学生的选拔、安全出行、纪律保证、考核管理、社会实践等等环节,确保了这些,一门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学习拉开帷幕。
这一门思政课的工作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内容,一类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课程安排两名班主任,思政课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解决学生理论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予以课后指导,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最终实现以理服人;辅导员骨干担任班主任,理清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实现以情感人,两位班主任的信息互通与紧密配合,实现了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无缝对接,共同谱写了思政育人的新篇章。
打造理论难点和社会热点共解共析的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存在学生抬头率不高,听课走耳不走心的状况,与思政课讲课内容与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有偏差不无关系。学生最关心的内容大多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学生最想知道的内容是心中困惑已久问题的答案,然而,听到的课程内容却大多是按部就班依照大纲内容的讲解,一方是学生想知道的答案不得其解,一方是对学生暂时不关心的内容反复讲解,双方供给需求不对接,自然是双方都不满意。
“名家领读经典”北京市高校市级思政课打造的是理论难点和社会热点共解共析的课堂教学,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社会热度,让学生看到了、听到了、读懂了事情背后的究竟,既有鲜活的案例,又有功底深厚的理论分析,内容大大超出了学生的预期,学生自然紧随其后,活跃思考,不敢怠慢一步,生怕自己跟不上。这就是学术大家的魅力之处,这就是学术大餐的可口之处。
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双重功能的有益尝试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自己特殊的功用,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实现价值引领,这是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的意义所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所在。“名家领读经典”北京市高校市级思政课破解了这个难题。
当前,信息资源获取极为方便,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络信息新鲜度高,关注度热、影响力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避开的环境之一。网络上的言论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而网络上的学术大家也容易为大学生熟识,精湛的理论辨析,透彻的问题分析,集学者的优雅睿智于一身,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里去。
“名家领读经典”的课堂上,讲课的教师是那些学生心中的学术大家,又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者的思想,不熟悉的是学者的最新思想以及学者对最新热点的深刻解读。于是,在这个课堂上,学生吃到了“大餐”,看清了事物的本质及背后的究竟,怎能不让学生抓紧课堂上分秒时间向学术大家求教心中的不解,怎能不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双重功能,理论是可以说服人的,理论只要透彻就能让学生更走心。
“名家领读经典”课已经有了初步的尝试并有了相对成熟的运行模式,给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广泛的益处,今后的发展前景喜人。希望这一精品课程的运行模式能够惠及更多人,包括大学生,也包括思政课教师,而且思政课教师的培养更显急迫,如何让更多的思政课教师愿意加入其中、能够加入其中,深受其益,应该成为这门课程今后设计和开展的考量内容之一。
(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阶段性成果。作者:韩雪青,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