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12日 星期二

    新时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新内涵与新任务

    作者:张培丽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12日 15版)

    新时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新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对我国新时代的产业体系建设做出了新的表述和部署。以往,我国对产业体系建设的表述通常按照三大产业进行分类,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产业体系建设做出的新表述,反映了当前我国产业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了历史性变革。2013年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7年提升到51.6%,我国经济已成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这就意味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主要不再是三次产业之间的依次演进,从而不再主要追求三次产业量的扩张,而是推动三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三次产业的整体质量提升,即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服务业,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

        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因此,我们提出要通过构建创新型国家,使我国的科技创新实现从跟随到并肩再到领跑的跃升,2030年跻身全球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第一资源是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和工匠,这就需要引进和培育大批的科技人才和工匠,构建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第一保障是金融,特别是现代金融,需要通过提升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因此,推动三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在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新产业体系中,实体经济居于中心地位,这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从产业层面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揭示的仍然是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实体经济通常是指包含了一、二、三次产业的综合产业概念;与科技相关的如科技研发、设计等属于第三产业;现代金融如银行、证券、保险等属于第三产业;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产业化教育、培训、服务等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这里所说的实体经济就是指除科技、金融和人力资源以外的所有产业。

        第二,从科技、金融和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来看,科技、金融和人力资源都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科技、金融和人力资源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核心是服务,也就是它们必须服务第一、二产业才能获得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通过对跨越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无论是跨越还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他们都建立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但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形成了良性互动,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却出现了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快速上升与农业、工业的不强、不发展相并存,制约了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产业体系建设的新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产业体系的新表述,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思路。

        第一,突出发展实体经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针对我国实体经济水平不够高、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严峻挑战,我们党对新时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明晰。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产业政策要准”,就要求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发展实体经济,为我国产业体系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强调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在振兴实体经济前面加上了“着力”,显示了发展实体经济在建设新产业体系中的特殊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新产业体系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强调要通过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既传承了以往发展实体经济的核心思想,又创新性地提出了发展实体经济的方向、道路和措施,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了新产业体系建设的全过程。

        第二,突出多产业间的协同发展。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新时代发展实体经济,必须跳出就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的传统理念,借助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作用来发展实体经济,从而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切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各种要素调动好、配置好、协同好。二是脱离实体经济的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发展,不仅无益于反而有害于高质量发展,如现代金融脱离开实体经济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膨胀,不仅会导致实体经济的严重缺血,从而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还会累积严重的金融泡沫,带来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第三,突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作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从跨越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来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科技创新严重不足。从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来看,阿根廷1996年仅为0.4%,墨西哥为0.3%,马来西亚为0.2%,而且从1996年到2009年的10多年间,阿根廷一直徘徊在0.4%-0.6%之间,墨西哥徘徊在0.3%-0.4%之间,马来西亚徘徊在0.2%-0.7%之间,没有发生质的飞跃。相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却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如韩国在1988年刚刚进入中等偏上收入阶段时就达到1.9%,到2007年更进一步提高到了3.47%。

    我国产业体系建设的新任务

        依据上述新时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思路,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具体来讲,在物质消费方面更加追求品质、品牌、健康、安全等;在精神消费方面更加要求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提高我国供给体系质量的任务:一是就优化三次产业的结构而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使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趋于提高;二是就优化同一产业的内部结构而言,要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特别是不断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水平,在产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走到世界前列;三是就优化产业内的产品结构而言,需要向品种、品质、品牌扩展和跃升,以满足人民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第二,必须把创新作为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为达此目的,一是推进理论创新,在重大科技、工程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方面取得突破,为技术创新和实践创新奠定理论基础;二是推进技术创新,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三是推进制度创新,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下功夫,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四是推进文化创新,在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融合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为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创造文化软实力;五是推进实践创新,在中国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的沃土中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为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输送营养和提供检验。

        第三,必须把协同推进作为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方法论。首先,只有协同推进才能成功建设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这深刻揭示了发展、创新和人才之间缺一不可的互动关系,这就要求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二是只有协同推进才能形成强大整体合力,这就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三是只有协同发展才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就要求既要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还要同时推进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

        (作者:张培丽,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