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12日 星期二

    “最后悔的事是直到大三才选你的课”

    ——记中国海洋大学思政课教师王付欣

    作者: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冯文波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12日 04版)

        王付欣老师在上课。本报记者 刘艳杰摄/光明图片

        扫描二维码,观看微视频

        【毕业季·留住感动】

        “离校前,好想再听一堂‘男神’的课”“毕业了,求大哥合影”“告别母校,请老王赠一言”……又逢毕业季,中国海洋大学思政课教师王付欣的朋友圈热闹非凡。临别之际,同学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位良师益友的感激之情,并设法留住大学时代的那些感动。

        在中国海洋大学执教的9年里,王付欣始终以一种激情澎湃的状态站在讲台上。他渊博的学识、风趣的谈吐和真挚的情感打动着一届又一届学子,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他们成长的航程,并使“网红老师”“海大男神”的形象深深印刻在学子们心中,成为他们念念不忘的青春记忆。

    “男神”老师主讲的“网红”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大学里,思政课无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现实中,提起思政课,学生往往想到的是枯燥、单调、僵化、不切实际,并对此类课程心存畏惧。在中国海大,王付欣却把一门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成了“网红”课、“抢手”课。

        “怎么看”是王付欣的口头禅,课堂上他积极鼓励学生针对热点问题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讲、他来评,王付欣的课堂经常上演“百家争鸣”的场景。2014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范朝阳依然记得,在课堂上同学们就“谈恋爱是否应该以结婚为目的”争得面红耳赤的场景,“我们彼此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激发灵感,真是一个全员参与、同频共振的大课堂”。王付欣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他说:“课堂上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所以他经常遭遇挑战,面对学生偏颇的理解,他会耐心地加以引导,对于合理的质疑,他也会虚心接受,并融入以后的教学中。

        王付欣反对盲目追求趣味性而流于讲段子、说相声式的授课,他说:“不能只图一时的热闹和喧嚣,好的课程不仅有趣,还要深刻,要直抵学生心灵深处,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回味悠长、意境深远的教学才有意义,也是学生难以忘怀的。”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张培文如今已经是一家大型央企的纪检工作人员,他依然记得课堂上王付欣对“金钱观”“四风”问题的阐述,“结合自己的工作,现在更加明白王老师当年所讲的深刻含义。”张培文说。

        听王付欣讲课被列为“海大学子不得不做的50件事”之一。有学生大一选不上大二选,大二还选不上大三接着选,甚至不惜“花重金”倾尽所有选课币,只为抢一个名额。日久天长,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口耳相传中,“海大十大名师之首”“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男神”等称谓连同他的“网红”课程成为海大学子永不磨灭的大学印记。

    从课上良师到课下益友

        每每漫步校园,学生们遇到王付欣,总是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哥”,这声“大哥”不仅体现了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更是对王付欣“课上是学生良师,课下是学生益友”的生动注解。

        有学生失恋了,会找他倾诉,并寻求挽回之法;有学生与室友关系不和,希望他帮助调解;有毕业生找工作,签合同之前会咨询他的意见;有学生家中遭遇变故,也会向他寻求法律援助;遇到学生生活拮据,他也会慷慨解囊……事无巨细,课堂之外的王付欣已然成了学生离不开的“知心大哥”“心灵导师”,时刻为学生清扫成长路上的阴霾,助他们微笑前行。

        每至毕业季,毕业生纷纷向他求合影、要寄语。“同学们想保留一份读书的回忆和青春的感动,能满足的我尽量满足。”王付欣说,六月是他最为忙碌的时刻。远行之前,毕业生们也纷纷向自己心中的“大哥”和崇拜的“男神”倾诉心声:“大学最不后悔的事是选了你的课,大学最后悔的事是直到大三才选你的课”,2014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刘朝璞写道。2014级英语专业学生王洁用漫画的形式记录下这门课带给她的触动,她写道:“谢谢你给了我一颗种子,让我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9年来,王付欣时刻勉励自己做学生的“青春摆渡人”,尽心尽力护送学生从人生的此岸到达理想的彼岸。相信多年后,当学生从彼岸回望此岸的时候,定是满满的感动与幸福,只因在那一路走过的大学时光里有一位如兄长般的恩师护航。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冯文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