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临近,李明文的苇叶长得很高很绿。芦苇丛中,不时有人前来采摘苇叶,拿回家准备包粽子。
李明文家住在山西省隰县水堤村,昕水河从村边流过。因为有水,水堤村原来就有靠芦苇谋生计的人,有卖粽叶的,有打席子的。可二十多年前的一场大水,把村里的芦苇冲得精光。
现在看到的这片十多亩芦苇滩,是村民李明文20年前从邻近的永和县移植而来的。有了芦苇,水堤村人就不用外出买苇叶包粽子。因为李明文的苇叶只卖外村人,本村人免费拿,这让水堤村对他这个外来户亲近了许多。
李明文原来在阳头升乡的下吾子金村居住,因有木工、瓦工等手艺,常年走村串户干活。1990年前后,李明文为干活方便,举家搬迁到当时乡政府所在地水堤村。
凭借着过硬的手艺和踏实本分的为人,李明文很快就被水堤村人接受。村里给他落了户,还分了6亩地。
有了地,日子渐渐向好。没过两年,李明文在村里做了一件很有面子的事:盖起了6间大平房。“门楼上还镶着琉璃瓦,当时在村里是头一家。那会儿,儿子找媳妇不用愁,许多女娃都愿意嫁过来。”言语里,李明文流露着自豪与风光。
但好景不长,李明文的大儿子初中毕业后患上抑郁症,前前后后花掉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病情却没有好转。后来不能下地干活,只能闲养在家,没两年就和媳妇离了婚。两年前,老伴做了乳腺癌手术,李明文咬着牙没向村里人借钱,可日子过得更是紧巴。
不知不觉间,李明文的背驼得越来越明显。他与村民们聊天也越来越少。去年,李明文的大孙女考上山西农业大学,他跟村民们说了好多遍。村民们也都知道,除了要照顾大儿子,他还要供养孙女上大学,不容易。
2014年开始,水堤村来了扶贫工作队。问了很多问题,填了很多表格后,李明文跟村里的44户人家成了精准扶贫的贫困户。
李明文的记忆中,这样的扶贫之前也有过。2003年,县里扶贫部门给村里的贫困户每家一头牛。之后是通水通电通路,还给了很多东西。村民接受了东西,放弃了养牛。李明文觉得养牛能挣钱,坚持着从一头牛养到了10多头。也多亏了养牛,他的日子才得以维持下来。
“这次扶贫阵仗不小,持续的时间长。”李明文说,村里不仅住进了扶贫工作队,还有第一书记,隔三岔五不是来企业就是来领导。工作队进了村,带来的好事也一件接一件:羊肚菌大棚建成,玉露香梨栽种,3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上马……李明文和很多村民还办了低保,申请了退耕还林的款项,入股了大象农牧集团,申请了医疗救助、慢病补贴等。
“这次扶贫跟之前的可大不一样。”村民们的想法也变了,不是盼着给这给那,想的是发展点什么能挣钱。他也琢磨着,能不能再做点啥。不仅脱了贫,还要再致富。去年底,水堤村整体脱了贫,人均收入突破3400元。现在,李明文经常拉着大儿子一起干活,要孙女用功读书的同时,嘱咐她不要担心钱的问题。
“今年雨水多,芦苇长得很好。”“后半年这两头牛就要下犊子了,如果每头牛都能生两头小牛,就又增加了4头。”汗水顺着李明文古铜色脸上的皱纹慢慢流下,顾不上擦拭,他掰着手指头细说着将来。
之前的扶贫让李明文学会了养牛,老伴看病的钱有了着落。这次,孙女学上到哪里,他就打算供到哪里。他说,这心劲儿不只是为面子,更是想把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好。
(本报记者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张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