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撷英】
脚踩坚实大地,描绘美丽家园,这是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组织美术家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初衷,也是艺术家们展现中国精神,追寻中国梦的路径。近日,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的2018“中国精神·中国梦——美丽乡村行写生采风作品展”上,展出国画、油画、水彩画共计87件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家在行走中贴近了百姓生活,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我国新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刻画出新时代一个个鲜活的新农民形象,展现出一幅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动人画卷。
自2017年10月起,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组织全国80余位知名美术家,先后走进浙江丽水、云南勐腊等地区,深入基层、深入生活,记录民俗风情,感知时代变迁,展现社会发展新风貌和祖国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古堰画乡位于丽水市莲都区,这里有丽质天成又大气磅礴的水乡景色。美术家们分批抵达,沿瓯江而下,遍览画乡美景,在写生采风中胸怀自然,纳造化于腕底,力图创作出描绘秀美山川和淳朴村民的精品力作。美术家谢麟认为,这种写生创作已不仅仅局限于写实,更促使艺术家发现自身的艺术风格,总结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
青山看不厌,绿水趣何长。古堰画乡以堰闻名、以画为魂、以生态为根。穿行于溪头岸畔或是青石小巷,艺术家们在田间地头寻找着灵感,画乡的古韵新貌跃然纸上。孙纲的油画《春暖瓯江》、骆献跃的水彩画《木岱坑村口》、李江峰的油画《太阳出来了》通过不同题材和不同表现方式歌颂青山绿水,记录风俗民情。美术家们被这里的民风深深打动:鲜花栽在门前,家家户户都用心装点着寸土。
多年来,古堰画乡注重传统文化保护和新建开发的传承,完好保留了古镇的生活气息,是当今中国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功范例。古建筑群随山坡就势而建,黑瓦泥墙,挑檐斗拱,掩映在一片苍翠中。画家们置身其中,“所见皆成画,人在画中游”。他们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自然造物相结合,挥洒着饱含中国精神的时代力量。苏州国画院院长刘佳表示,艺术家的感受和描绘对象的转变都要在写生中解决,丽水极大激发了美术家的创作热情。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感慨,这种深入生活的写生对艺术家尤为重要,不仅是创作的灵感之源,同时也是检验学习传统和推动美术创作创新的方式。在古老的祠堂中,美术家们和村民同吃一锅饭,拉手话家常,体会着生活的真谛。
勐腊县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东南部,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悠久。美术家们身处参天蔽日的热带雨林,满眼尽是潺潺流水、婆娑树影。他们采撷第一手的创作素材,让勐腊地区的美景在纸间焕发出新的生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梁明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画家必修的课程。因勐腊地区气候湿润,他在创作中尝试了用水技法上的突破。
地域性文化中的独特审美赋予了勐腊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特色鲜明的精神气质。其视觉呈现也为人物画家在艺术创作上带来新的启发。孙维国的《傣族园老人》、谭乃麟的《哈尼族小姑娘》惟妙惟肖,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艺术研究创作中心画家赵建军表示,随着在写生采风中与当地人逐渐熟悉,彼此的默契会让创作更加流畅。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切身体验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推动了美术家们更好地积累素材和深化创作。画家们纷纷表示,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风貌,启发了他们在写生中充分发挥主观感受。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建筑等不同题材,画家们都力求在表现层面的真实客观与美学创新上实现平衡与统一。
写生是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途径。在采风过程中,艺术家充分体现出“走进去”的觉悟,“融进去”的情怀和“沉下来”的恒心,写生采风不仅实现了艺术家对自身艺术风格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在绘画创作中反映社会新貌和时代精神,表现出最真切的时代变迁。
离开了生活的艺术创作,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表示,中国美协将继续大力提倡、精心组织深入生活采风写生活动,研究探索符合美术特点和新的时代条件的途径和办法,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结出硕果,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在艺术高原上铸就艺术高峰,让美术创作在中国精神的感召下不断向前。
(本报记者 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