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7日 星期四

    应用基础研究者心里应装着“产业化”三个字

    作者:柯济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7日 13版)

        【科技随笔】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吴边团队通过人工智能计算技术,赋能传统微生物资源,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工业级工程菌株的计算设计,获得人工智能驱动生物制造工业化的率先突破。不仅如此,团队还将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已与企业合作建成千吨级的生产线,相关产品潜在市场规模超过30亿元,有望在抗癌与艾滋病治疗药物的生产过程中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这样的事例提醒我们:应用基础研究者的心中,应装着“产业化”三个字。

        应用基础研究是指那些方向已经比较明确、利用其成果可在较短期间内取得工业技术突破的基础性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

        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个动力,不是单依靠论文就可以实现的。科技供给如果不能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不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那这个“动力”就是空头支票。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应推动重大科技项目的启动和进展,集中优势研究力量,攻坚克难,解决产业持续良性发展中面临的共性和关键问题。同时,科研机构要打开大门,与企业界协同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毕竟多在实验室完成,在工业化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能否实现,这些问题需要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共同来解决。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需要政策和制度保障,要扫清转移转化通路,破除一切阻碍。从评价上来说,应用基础研究的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因此,对项目和参研人员的评价应以是否实现产业化为最大权重。同时,产业化的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效益不会即刻显露。那么,对于这类研究的评价是否可以放到一个什么样的时间尺度来衡量?这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再比如,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研究机构、研发人员、企业如何分配收益,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目前,我国还存在不同法律效力、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法律法规互相冲突、甚至相悖的情况,应及时梳理这些规定,尽快给出更为清晰、明确的规定。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需要企业的重视和投入。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创新的主体已经由科研机构变成企业。这个过程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失败的可能性非常高。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尝试,企业就永远只能购买成熟的生产线,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那么,如何推动企业成为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这也是需要我们深入思索的问题。

        总之,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关系到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企业等方方面面,既需要认真分析思考,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作者:柯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