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7日 星期四

    未应磨染是初心

    作者:赵明昊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7日 02版)

        【新闻随笔】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近日,叶嘉莹先生宣布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以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

        叶嘉莹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是推动中华诗词在海内外传播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左传》曾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先生此举,与其几十年来所言所行一样:于国家民族而言,是以义举助力中华传统文化引领与鼓舞社会风尚;于个人而言,是以对美德的不断追求而达至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不负言志之诗。

        先生的学术成果以及学术地位自不待言。作为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文章,出版著作数十种、千万字,风行海内外。正如很多从事叶氏研究的学者指出,先生的成就在于把古代与当代沟通起来、引西方理论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更重要的是在直观感受生命活动的基础上重新理解生命的价值,包蕴了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深切关怀。不仅如此,先生视野开阔、饱经忧患,其理论对国内古代文学研究有着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其诗词发乎真情,“是悲心参透词心,并世清芬无几”。

        先生最为可贵之处,还在于“诗教”。虽然柏拉图将诗人逐出了理想国,但在现实世界中,诗的“危害”正是它之于人类的意义:它是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集成,是经验与激情的具象,开阔了人类的精神与心灵;它回应时代关切,培育“因情以明道达理”,发挥了修身养性、实施善政、改进社会的功用。身处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对于理性的极端追求和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人们很容易陷入缺乏宏大关怀而茫然不知所从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需要我们今天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诗的精华在于情,是“民族之灵慧所悟也”,是“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因此,重读古典文学,其意义也在于塑造“更完美”的人格品质、培养可贵的真情,以不同的体验差别育发个人的主体性,产生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见解,进而形成新时代的社会道德和社会环境。

        不久前,央视《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就折射出这个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求。与这一现象相对立的是,在世界范围内,人文学科在高校与就业市场的不断衰落。显然,这是一种供需关系上的结构性失衡。先生曾经说过:“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词可以提升人之心灵品质的功能,这自然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因此,她决意回国教书说诗,力求让受众读出诗词中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是“诗教”的知行合一,也为我们普罗大众在现世的喧嚣中寻求清澈明亮之处所指出了一条当代之路。

        兴发感动,生生不已,我们是一个诗的民族。在动荡灾害面前,诗以安抚人心;在入世雄志面前,诗以达通大道。对诗的理解就是对我们民族的理解,不论时事如何变迁,总有一种百折不回的坚强与持守在血脉中流传。

        (作者:赵明昊)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