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6日 星期三

    无台词表演展现中国传统文化

    ——儿童剧《鹬·蚌·鱼》把成语故事搬上舞台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6日 16版)

        儿童剧《鹬·蚌·鱼》剧照 资料图片

        没有一句台词,但滑稽的动作却引来孩子们一阵阵笑声;虽然讲述的是动物间的故事,孩子们却明白了人世间的道理。日前,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18年首部新戏——儿童剧《鹬·蚌·鱼》在京首演,用创新的表现形式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

    成语故事的新表达

        《鹬·蚌·鱼》由国家一级编剧、中国儿艺副院长冯俐编写、青年导演吴旭执导。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战国策》中燕国苏代游说赵文惠王时所用的“鹬蚌相争”的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国人皆知,但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故事过于简单,戏剧线条不丰满,主创在原故事上紧抓故事寓意主题,在故事的发展、戏剧矛盾的推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作了富有想象、深入浅出、层次分明的创作,加入了“渔妻”的角色,不仅讲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也增加了“渔夫妇相争,鹬蚌得利”的桥段,成语故事的道理在孩子们的心里进一步深化。

        “通过以复式结构强化原成语的寓意,我们希望可以让孩子们看着开心,家长看着有趣。”编剧冯俐在创作之初,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做了考量,而且在艺术市场上也有所思考。

        近年来,我国儿童剧领域作品低优化倾向突出,让孩子“哈哈大笑”的作品多,让孩子“哈哈大笑之余又能明白一些道理”的作品少。《鹬·蚌·鱼》导演吴旭认为,优秀的儿童剧作品应该是温暖、快乐而又有营养的。《鹬·蚌·鱼》把传统成语故事搬上儿童剧舞台,并用新颖的方式重新演绎,就是想让孩子在感受快乐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

        此外,目前很多儿童剧改编自热播的动画片,成为动画片在舞台上的衍生品,虽然票房有保障,但却缺乏原创性。吴旭认为,包括儿童剧在内的舞台艺术,都应该大力在原创上下功夫,那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而成语故事等传统文化,为儿童剧的原始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肢体剧的新呈现

        作为一部没有一句台词的儿童剧,《鹬·蚌·鱼》整部剧的情节走向、情感变化都要依靠音乐与形体等多种艺术手段去表现。

        作为用肢体语言讲故事的作品,《鹬·蚌·鱼》的演员在动作中去展现故事线索,在动作中去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同时,因没有语言的特点,《鹬·蚌·鱼》演出的受众群体范围也可放大,让不同年龄、不同国家的儿童都可以观看。

        吴旭介绍,考虑到《鹬·蚌·鱼》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儿童,如果完全采用肢体语汇来表现,就会使儿童观众群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与孩子形成的观演关系不是“猜”而是需要用直接的方式、形象来与他们互动、交流,所以该剧运用“偶”的形象来辅助肢体动作的表现。“偶”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动作的展现,也增加了观赏性。演出中,每次“偶”的出场,都会引起孩子们的阵阵惊呼,说明这样一种表现形式十分贴近低幼儿童的审美特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流传已有两千年。成语故事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笔触鲜明,动态十足,很容易使人有从“一个点联想到一个面”的想象。《鹬·蚌·鱼》中所展现的也是将人物形象的描绘聚焦在人物的典型动作中,在动作中读懂、意会人物动作背后的动机。

        “‘意会不需言传’是没有台词的《鹬·蚌·鱼》的创作理念,整体的舞台呈现都应注重‘意’字,需要虚实结合、以点到面的布局,需要用简洁、明了、鲜明、紧凑、流畅的手段,来达到‘意会不需言传’的创作理念。”吴旭说。

    走向国际舞台的新尝试

        《鹬·蚌·鱼》不仅在选材上依托传统文化,更在表现形式上融入多元的中国传统元素,因为“这部剧要想走向国际舞台,就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鹬·蚌·鱼》的整体视觉呈现采用了“写意水墨画”的表现样式:把舞台当成画纸,以水墨画的绘画特点、色彩运用、局部点缀等方式来表现场景;利用演员与相对写实性的道具、“偶”的关系来表现场景的物理空间;运用演员的肢体表现结合道具的使用来做场景的变化;演员的基础服饰的款式、色彩与场景的色调保持呼应;标志性的人物服饰配合肢体语言来展现流动水墨画的韵味;“偶”的运用以突出、典型的特征来表现人物形象,并在演员肢体动作的配合下完成角色“神似”形象的塑造。

        以悠远、空灵、简洁、写意的音乐曲风结合相对写实的音效来描绘、勾勒水墨画整体氛围,这是《鹬·蚌·鱼》的听觉呈现。作品充分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以丰富多变、富有中国特色的绛州大鼓为主,以不同的传统鼓点结合部分戏曲音乐元素来展现“争”的动态,以悠扬、舒缓的音乐形态来表现江南水乡的韵味,以单线条的音乐形态配合简洁、逼真的音效来刻画大自然的神韵。总之,孩子们在观看《鹬·蚌·鱼》时,犹如在欣赏一幅清新、雅致、简洁、流动中的水墨画。

        据了解,接下来《鹬·蚌·鱼》将参加国际儿童戏剧节。“我们希望用创新性呈现手段,令传统故事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以富含中国文化元素和东方智慧的作品,向世界观众无障碍地讲好有趣且富有哲理的中国故事,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说。

        (本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