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据媒体报道,相较于美国16平方米、日本的19平方米,我国目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1.57平方米,可供锻炼的体育场地严重不足。财政部日前发布消息称,中央财政下达了9.3亿元补助资金,统筹用于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展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项目所需支出。
据了解,类似政策已经持续4年,下发资金补助的范围严格局限于体育部门所属的大型体育场馆,而大量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市场化运营场馆尚不在补助范围内。
目前,国内全民健身的热情日益高涨。在这种热情的烘托下,中国甚至出现了在同一天竟有40场马拉松开跑的盛况。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各地缺少全民健身运动场地的窘迫现实。人均1.57平方米的体育场地面积,打弹球都嫌局促,如何支撑起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
全民健身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实实在在关乎百姓每日生活的里子工程、民生工程。健身需要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如果打一次羽毛球、打一场篮球需要转三趟地铁外加骑半个小时共享单车和数百元的费用,即使健身的决心再强大也很难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公园绿地中开着大喇叭跳广场舞的大妈,在马路边甩鞭子的大爷,何尝不想有一个既能成全自己又能成全别人的适当所在,但找不到合适的地点却使他们的举动引发了一轮又一轮带着各种情绪的辩诘和讨论。
全民健身若要真正得以实现,必须将目标分解,将其沉降到各个自然生长的社群中去,沉降到每个有健身意愿的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下班回到家,步行十几分钟来到一个小而美的场馆中,尽情挥洒汗水和健身的热情,将随着全民健身概念的普及而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需。然而现状是,国家专项补贴去向了那些因为造价高昂而收费不菲、因为规模巨大而远离居民区的运动场馆,而收费合理、规模不大,距离适中,承担起日常体育健身重担的场馆,却始终在国家财政的视野之外。
笔者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组照片——巴西贫民区鳞次栉比的低矮房屋间,星罗棋布点缀着无数简陋却实用的足球场。从这里走出了贝利,走出了罗纳尔多,走出了罗马里奥,走出了那么多放学回家扔掉书包就直接冲向球场的球星们,走出了一个世界足球强国。虽然足球进校园越来越成为政府、社会、家长、学生的共识,但周末课余学校球场都紧闭大门,大多数孩子踢一次足球需要家长开着车护送着孩子来到离家甚远的球场,好似进行一个隆重的仪式……这样的足球之路牵涉太多人力物力,不知能走多远,更别提那些尚没有球场的县城乡村。
好的消息是,国家体育总局相关人士表示,今后确定补助资金时,不再主要依据场馆座位数,而将主要依据场馆接待人次、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体育培训开展情况、为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服务情况来定。希望这会是解决全民健身场馆之困好的开始。
(作者:张焱,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