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5日 星期二

    企业家精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作者:本报记者 訾谦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5日 14版)

        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孵化的寒武纪科技公司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新华社发

        【经济界面】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

        改革开放初期,正是因为激活了最初的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有了释放才能、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最终使他们变成了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创新活动的实践者。40年后的今天,什么才是需要弘扬的优秀企业家精神、如何才能全面深化改革,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2017年9月,国家正式发布《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在世界经济新形势下,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需要弘扬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

    1.创造是企业家精神的初心

        【名词】

        “企业家”一词源于法文,原意带有“冒险家”的意思。一般的企业经理并不能被称为企业家,只有那些有创新思想和创新业绩并具有“企业家精神特质”的企业领导者才能称得上是企业家。企业家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加依赖人的因素。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关键在于培育企业家精神。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早在2014年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面对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工商界代表,国家主席习近平就特别提及了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创新。长盛不衰的企业大都十分注重创新,即使在处于市场主导地位时也不止步,而是主动推进各方面变革和创新,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相反,有的企业没有始终坚持创新,导致一度领先的核心产品成为进一步创新的障碍,最终被市场淘汰。

        放眼当今世界,激发企业家精神已成为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内容。有的国家为了扶持创新型企业,通过注资介入重组、然后退出将其交给市场等方法,推动组织变革和技术创新,以达到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

        出生于1941年的汪海,是一个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紧密挂钩的名字,如今已年近80的他仍然活跃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汪海现在的身份是青岛双星名人集团总裁,他称自己是“幸存者”。30年前的1988年4月,汪海等20位厂长经理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这是改革开放史上的创新之举,也是中国企业家地位提升的标志性事件。

        时至今日,这20个企业家中,大部分已经退休。作为中国工业开放的先行者、参与者,这些曾经见证改革开放开局的第一批企业家,汪海仍坚持在岗位。“所以说我感到我是个幸运者,现在唯一的就我这一个了。”汪海表示。

        如今,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趋于稳定和成熟,企业家精神已经被提升到重要的地位。或许真正趟过“雷区”的老一辈企业家,对市场改革带来的新机遇理解更为深刻。

        汪海接受采访时认为,企业家的创新不单纯指技术创新,还需要思想创新,从管理理念上打造适合企业家精神萌发的沃土。

        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太利也有相似的看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企业家精神的鲜活灵魂。”孙太利说,“政府要制定我国造就中国特色优秀民营企业家的战略规划,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家制定新的企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2.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

        【文化】

        早在盛唐时期,我国长安东市、西市,商贾云集、货通天下,鼎盛时期聚集了四万中外商人,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其一脉相传的经商环境使诚信成为大唐商人最主要的精神特质之一。

        “诚信作为企业家精神中的优秀品质,对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潘岗说。何为诚信?诚,指真实无妄的道德品质;信,指信守诺言的可靠作为。“诚信”,意味着内外兼修,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这些古语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以诚信为主要内涵的企业家精神,诠释了诚信乃立人之本、齐家之道、经商之魂。

        诚信不仅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还是亘古不变的价值追求。当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对于企业家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优良品质,更是责任担当;不仅是一种价值取向,更是创业准则;不仅是一种社会声誉,更是无法量化的竞争资源。

        企业口碑的树立更是和诚信息息相关,良好的信誉,在资产负债表上,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价值无限、不可或缺的优质资产。从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到上世纪80年代张瑞敏挥起大锤将有质量缺陷的76台海尔冰箱砸为废品,每一个成功品牌的成长都有它意味深长的故事,每一个成功品牌的背后的“工匠精神”也都映照着人心、人性、人格的光芒,品牌的生命系于此,品牌的内涵亦在其中。

        “激发和培育企业家的诚信精神,首先要靠企业家的自我约束。真正的企业家,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追赶超越,也要在精神文化上有所坚守。道不可坐论,德不尚空谈。企业家们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校准价值坐标,正身行事,律己服人。” 著名经济学家艾丰表示。

        据了解,在我国每年由于诚信缺失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概有五千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诚信不仅仅在我们商业交流和来往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成本不同,而且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影响,也关乎我们国家经济总体的建设、发展。

        激发和培育企业家的诚信精神,还要靠制度的刚性保障。“制度比人强”。当前,我们要不断创新,综合施策,将诚信之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营造“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制度环境,让诚信成为诚信者的通行证。

        同时,还要大力倡导“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使诚信融于城市的精神气质之中,并日益成为社会常态。同时,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对社会信用的前景更有信心,选择诚信更有底气。

    3.企业家精神是品牌崛起的基石

        【探索】

        刚刚过去的5月11日,是第二个“中国品牌日”。

        提起中国品牌,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老字号”。从同仁堂、瑞蚨祥、六必居、内联升,到英雄牌钢笔、飞鸽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这些承载着人们美好记忆和情感的“老字号”,是对“中国品牌”的生动诠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也正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自信。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中国制造亟待企业家精神的投入,亟待技术及管理人员匠心的回归,亟待广大工人工匠精神的注入和加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打造高质量高知名度的中国品牌作为主攻方向。”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原主任周绍朋说。

        一家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这两大支柱,以工匠精神保证质量、效用和信誉,以企业家精神经营壮大形成产业。

        近年来,“工匠精神”的概念被人们所熟知,同时被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行业不断引用。“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精益求精,严谨且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做出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所以“工匠精神”,指的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今年,“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再次双双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振兴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如何同频共振?

        小至企业品牌的创建,大到国家品牌的塑造,品牌的形成,不仅有市场的淘洗、岁月的积淀、初心的持守,更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愚公精神、诚信精神的熔铸。同时品牌也代表着一个产品、产业的生命力、竞争力,它承载着人们基于美好体验和记忆而积聚起的忠诚、信任和美誉。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原院长兼原党委副书记、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林聪表示,品牌建设正受到了来自国家以及社会的很多关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制造业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甚至在国际上首屈一指,但因为没有品牌而失去了很多机会。因此,是时候一起努力来推动打造中国的品牌。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众多优秀的中国品牌向世界展现中国品牌的实力与自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买遍全球、卖遍全球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已经实现,要让更多优秀的中国品牌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跨出国门,走上世界的舞台,发出中国的声音。”周绍朋说。

        (本报记者 訾谦)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