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1日 星期五

    消灭贫困的中国力量

    ——《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引发强烈反响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晋荣 李晓东 周仕兴 宋喜群 万玛加 胡晓军 杨珏 张勇 尕玛多吉 张哲浩 吕慎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1日 04版)

        本报5月31日刊发的《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一文在社会各界产生强烈反响和共鸣。

        消灭贫困,是世界性难题。三十年前的1989年7月19日,在福建宁德寿宁县下党乡,时任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头戴草帽,肩搭毛巾,手里拿着木杖,“一条毛巾都是汗”地来到这里,开启了中国决战贫困的征程。下党是典型的“五无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人们在连门都没有的简陋小学教室里第一次见到地委书记这么大的官。“老百姓找遍全村,找出仅有的一瓶罐头给习书记送去了。习书记把里面的罐头倒在碗里,送给了会场的一个老婆婆,自己用空瓶子装凉茶喝。”“这里的细节描写,栩栩如生,让人感叹:贫穷现实与亲民举动、资源匮乏与扶贫行动的场景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李明泉感慨地说。

    扶贫是发展进步之基

        反响不仅仅在细节之美。文章所回溯的中国消灭贫困策源地的史实,令人生动感受和深入理解了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对当代中国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特殊意义。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松青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始终是13亿多人口大国治国安邦的最大命题。读完《滴水穿石三十年》,一位大国领袖的扶贫情怀跃然纸上。闽东地区30年如一日致力于摆脱贫困,是我们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学习样本。

        “正是总书记当年参与基层脱贫的珍贵经验、忧民所苦的伟人情怀使得精准脱贫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近年来持续推动的重大公共政策。”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冶成福感叹,“当年那个戴着草帽,用双脚丈量闽东一山一水的地委书记如今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主、富强、文明的伟大掌舵人。生逢盛世,何其幸也!”

        “‘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宁德故事,是一个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中国故事’。”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勇认为,必须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聚焦基层基础弱项抓夯实,聚焦政策落实偏差抓精准,聚焦产业就业扶贫短板抓补强,聚焦干部能力不足抓提升,聚焦工作作风不实抓强化,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质量,才能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才能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真正的为民情怀

        南昌大学教授郑智斌说:“《滴水穿石三十年》的宁德脱贫故事,折射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了当代中国究竟‘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基本问题,昭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

        “古人讲,十年磨一剑。从1989年宁德地委书记算起到今天,总书记用30年的时间,坚持做着扶贫这件事,这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为民情怀。”山西省平定县委书记申济说,“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心头,放在第一位,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全党上下树立起一个标杆。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肩负的使命,认真学习总书记扶贫30年滴水穿石的精神,真正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切实把扶贫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确保在脱贫路上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每个党员及群众学习的榜样。在精准扶贫的攻坚克难时期,我们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让广大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杨林说。

        扶贫为了群众,更要依靠群众。甘肃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罗哲从报道中读出了推进扶贫要积极依靠群众力量,他说:“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的制度创新,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一条尊重群众主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逐步走出一条由党政主抓、群众参与的扶贫道路。只有着力提高贫困群众素质,帮助他们积极学习各类专业技术,增强自身技能和文化知识,扶贫开发才具备可持续性,贫困人口才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总书记扶贫思想是永恒精神财富

        “一张蓝图绘到底,三十年铸一剑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并践行的‘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行动至上’作风和‘四下基层’制度,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光辉,是指导我们做好工作的方法论和实践论,对于我们做工作、抓发展、干事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每一名干部都应当深悟笃信、细照笃行。”云南省玉溪市委书记罗应光说。

        “习总书记为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宁德脱贫经验对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滴水穿石是一种精神,脱贫攻坚就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需要久久为功的信念!”云南省保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绍才读后感慨地说。

        西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陆华东说:“习总书记在具体扶贫工作中形成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凝练成了精准扶贫思想,对我们身处扶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福建宁德的贫困问题与西藏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西藏集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于一体,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鉴于此,我们更应以习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清霞说:“福建宁德三十年的脱贫致富经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精准扶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思想是从实践中来,并得到实践检验的治国方略。习近平在宁德深入深山农户调查研究,访贫问苦、基层办公,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因地制宜,运用‘山海并进、产业富村’的‘山海经’哲学,带领村民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成今天‘千村百景,月映万川’的繁荣景象。闽东脱贫致富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缩影。”

        贵州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主任李裴说:“《滴水穿石三十年》以大写意的笔法,展示了福建宁德三十年脱贫征程,读来催人奋进、发人深思。贵州是全国精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学习宁德脱贫经验,贵在结合贵州实际。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精准发力,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

        四川省人社厅宣传中心副主任李鹏激动地说:“向总书记学习,厚植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向总书记学习,作坚定的奋斗者,当改革的实干家;向总书记学习,守望理想,满怀豪情,砥砺前行!”

        (本报北京5月31日电 参与采写记者李晋荣、李晓东、周仕兴、宋喜群、万玛加、胡晓军、杨珏、张勇、尕玛多吉、张哲浩、吕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