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书院暗香飘,淙淙碧溪流石桥。古朴庭前狮麓秀,花园深处蜡梅娇。谁言冬日少生气,我道疏魂胜柳朝。墨客文人诗画赞,傲人骨气彻寒宵。”这首《咏安阳书院蜡梅》由阳山中学安阳诗社第一届学员、初一学生徐浈所作,诸如这样的诗词佳作和有才情的小诗人,在江苏无锡开展的中华诗词教育与创作实验活动中,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
在阅读渐呈碎片化、娱乐化、结论化的社会背景下,诗词愈发缺少适宜其旺盛生长的土壤。如何增强诗词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让诗词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如何通过诗教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会优雅的表达方式?无锡市近十年来的诗词教育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1.“诗词+”让诗融进生活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在教育中应有的意义,除了被编写在语文教材上用于背诵和考试,更应该融入生活的朝夕和点滴,成为学生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赞叹美景的一个方式,感知生活的一扇窗口。江苏省天一中学创新了“诗歌+”活动的方式,让凝练的文字变得更加真切而鲜活,把诗词从课本里带到了学生的身边。
天一中学的天一诗社创立于2017年4月23日,这一天也是世界读书日。仅一年多的时间,天一诗社就获评学生最受欢迎社团之一。
据天一诗社的指导老师张朝霞介绍,天一诗社自创办以来,在每周六下午安排学校老师和诗人名家进行诗词课程教学的同时,以“活动为纬线,季节为经线”,每个季节都会举办大型诗会活动,通过“诗歌+”采风、书画展示、音乐表演等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为他们以诗会友、挥洒才情搭建更大的平台,让学生们透过诗歌去欣赏风景和观察生活。
春和景明,天一诗社的社员们身着汉服,衣袂飘飘,在校园的溪水旁诵诗品诗,字斟句酌,热烈探讨,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少年诗心,飞扬泉边,效仿古人兰庭修禊的风俗,重现曲水流觞的风雅,体悟蕴藏在古诗词中的婉约与豪情。
夏至未至,在天一书院内,天一诗社的社员用水墨挥洒对诗词的热爱,他们在诗中作画,执苍劲有力的书法在宣纸上描摹半个盛唐。分组评诗的活动中,社员和老师一起炼字琢句,探讨诗的格律与内涵。
秋意渐浓,诗朗诵伴着丝竹配乐,天一诗社“秋日絮语,音画诗词”主题活动火热开展着,这种将诗词与音乐结合的模式,让诗词变得更加感性和立体化,更加平易近人。
冬日暖阳,文化行走活动,天一诗社社员们走进了碧山吟社。碧山吟社在明景泰末年由秦观后人创办,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历史悠久且鲜活地存在的诗社之一。一直以来,碧山吟社也是无锡中小学诗教实验的主要推动力量,各个中小学生诗社都有1~2位吟社的诗人进行定点诗教。中小学诗社的社员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培养诗情,寻找诗性,感受诗歌精神和文脉的传承。
2.培育诗心基因,让学生文雅表达
背诵和默写不是真正掌握和理解诗词的方式,考试也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和收获,诗词教育要到达的深度,不仅仅要求学生背诵刘禹锡的“宿露发清香,初阳动暄妍”,而是当他们再看到校门外的晚樱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古人的情思与经历,甚至自己也有感而发写下诗作,最终,学生可以主动并灵活运用、创作诗词,并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一个人愿意学古诗词,当他看到桃花时,会有更丰富的表达,会想到李白、汪伦的感情,这也能解决学生表达的文雅问题。”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教科室副主任黄邵震讲道,当下碎片化、娱乐化、结论化的阅读导致了学生缺乏理性思维的过程,诗词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可以给学生一个说理的过程,一种感性表达的方式。
青山中学前临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京杭大运河,背靠“无锡露天人文博物馆”——惠山。2018年2月,无锡市教育局直属院校系统的第一个诗社——“青山诗社”在这片拥有丰厚自然人文资源的校园里成立。在青山中学“融合共生”的教学理念下,青山诗社的30多位社员中吸收了一部分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学生,自此,青山诗社也成了这些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的学生了解学习汉文化、无锡文化的第二课堂。
在青山中学,不仅青山诗社,其他社团也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着诗词的宣传和科普,比如,“草木青山”社团就在古籍和古诗中对校园花卉追根溯源。“第一次看校训广场边的海棠我会说好美啊,但第二次我会联想到李清照的诗,‘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青山诗社的社员仇宇倩谈及自己的体会,“诗社把诗词与我们的生活拉近了,现在能切身感受到我们就身处在诗词的环境里。”
在相隔50多公里的无锡市阳山中学,2009年就成立了安阳学社,开设了古诗文诵读课,并开始发行自己的社刊《文笔峰》。2013年起改为安阳诗社,至今开展了五届诗教班,培养了200多位小诗人,获评中华诗词协会命名的中华诗教先进单位。
在这所乡镇中学内,1882年创办的安阳书院风貌古朴,踏过600年前的小石桥,步入百年银杏下的书院,门额上刻着“棫檏乍人”的校训,讲堂内如私塾一般布置,安阳诗社初一、初二的社员就在这里诵读诗书,聆听由专家和诗人们授课的系统的诗词教学课程。目前,已有200多首学生诗作发表在《中国诗词》等专业刊物上。诗社最高产的一位小诗人在一个学期就写成了156首诗,在生活中随时抒发真情实感,成为社员们的一种习惯。
在无锡市各中小学的诗词教育中,学生不再是课堂上被动的接受者。从诗兴大发到提笔创作,让诗词成为自己认识世界和呈现世界的一种语言,从生活里有诗词到把生活提高到诗意的境界,诗词教育不只是教授格律和平仄,更是启迪人的一生。
3.立足乡土文化,助推诗词教育发展
2009年,第一个学生诗社在无锡市运河实验中学成立,在八年多时间里,先后有15家学生诗社在无锡市各中小学校落地生根。目前还有5所学校正在申请成立诗社。碧山吟社副社长黄树生告诉记者,成立诗社不是学校重视即可,而需要衡量这所学校是否有诗词发芽的土壤,即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师资力量和学生意愿。
为了播撒诗词的种子,来自无锡市教科院、诗词协会和碧山吟社的一群热爱诗词、痴迷诗词的古典文化志愿者做了很多大众诗词普及工作。
黄树生在当地电台开讲《唐诗宋词里的无锡情怀》,一经播出,反响热烈。根据网络平台的统计数据,黄树生的讲座,随着电波和“喜马拉雅FM”等分享平台传播到全国各地,每一期都有50多万人次收听。许多家长感触颇多,“跟着孩子收听黄博士的讲座,我知道了原来我们的家乡有这么多美丽的诗文和文化故事”。
立足传统文化和身边景物生发诗词创作灵感,成为无锡市诗词教育的一条路径。同时,也反哺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并对身边的美好事物由简单的表达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诗意的表达。文雅,成为众多无锡学生诗社社员们的气质和特征。
无锡市的诗教实验已呈星星之火即将燎原的局面。然而,黄树生认为,诗教工作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热爱诗词并具备诗教能力的老师在学校里凤毛麟角,目前无锡市在中小学校开展诗词教育的主力军是无锡市诗词协会和碧吟诗社的成员。黄树生建议,在大学的师范教育阶段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中,增加诗词鉴赏与创作的相关课程。其次,诗词校本教材的出版缺乏资金支持,诗教实验工作还有很大的优化和提升空间。
另外,阳山中学校长姚岩提到,诗词教育为学生在繁忙的课业中,营造了一隅修养诗心的“世外桃源”,但短暂的课时在应试的压力下,时间上还是紧张和不足。为保证每一名对诗词感兴趣的同学能够加入诗社,家长的认识和态度也是诗词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安阳中学,往往是教师的子女先加入诗社,在看到孩子发生的变化后,其他家长往往才同意自己的孩子加入。当然,基于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诗词教育也不可能在全校大规模推广,而是作为一个选择提供给学生。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诗词教育为学生们编织了一个传统文学的美好梦境,但却不只是一个梦,更是给予了学生们一份能力、一份希望和一份责任。在无锡,各所中小学校、无锡市诗词协会和碧山吟社以及热爱诗词的学生们,各方燃烧着自己的烛火,共同点亮了文化的远方。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吴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