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沁润百姓生活】
在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的中心,一个颇具规模的乡镇文化站引人注目。漫步于文化站周围,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文化墙、励志栏等为文化站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文化站内,图书借阅室、电子阅览室、舞蹈排练厅等功能用房设施设备齐全,已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精神文化家园,服务周边十里八乡百姓。
桑枣镇,自古以来就是川西北地区的文化名镇。2017年,绵阳市启动以桑枣镇文化站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建设,打造服务基层的“十里文化圈”。如今,“十里文化圈”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成为他们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主阵地。
丰富文化活动
农民群众乐起来
在文化站东北部的云丰村村委会文化大院中,村民们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有的在排练舞蹈,还有的在阅览室里下棋看报……这里“坝坝文化”的氛围浓厚,是村民们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文化大院是文化站功能的延伸。桑枣镇的村组文化蓬勃发展,每个村均建有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村村响”广播和农村电影放映均广泛开展,农村“坝坝文化”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让人们在劳动之余娱乐有去处,空时有乐头。云丰村的吴大贵深有体会:“自从有了文化大院,锻炼身体和读书看报的人也多起来了,大家素质都提升了。”
桑枣镇文化站站长刘明先介绍,近三年,桑枣镇以文化站和文化大院为依托,组织了大型文艺演出65场、舞蹈培训293次、书画摄影展览16次。特别是每年正月初一举办的新春民俗巡游活动已经连续开展39届。
挖掘本土资源
乡村文化活起来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在桑枣镇松林村小草轩农家乐的院坝中,这些雕刻着关于传统家风标语的展示牌随处可见。松林村的家风文化最初是从创建小草轩农家乐的周氏家族而起,如今已成为全村独特的乡村文化。
“家和万事兴,人勤百业旺”是周氏家族坚持和传承的家风。18年前,周氏家族十几口人团结一心,共同创业,建成桑枣镇第一家农家乐小草轩,周氏家族坚持诚信经营、礼貌待客的理念,通过十几年努力,将小草轩从初期的几间茅屋发展成为如今年均客流量10万余人的规模,成为邻里周边争相效仿的典范。
2017年,在桑枣镇的“十里文化圈”示范点打造工作中,小草轩农家乐被列为松林村家风文化的展示点,不仅新建了多处传统家风文化景观,还重建了100多平方米、拥有2600余册图书的农家书屋,并由安州区书美协会在此建立了书画创作基地,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让村民和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感受中国美好的传统家风文化。
松林村村支书、周氏家族代表周先锋说:“家风文化展示点打造完成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农闲时来这里看书习字、健身跳舞,邻里关系更加团结和谐了。”
“十里文化圈”示范点建设深度挖掘提炼本土文化元素,打造了农耕文化、陶艺文化、校园文化、家风文化等展示点,带动乡村文化活起来,不断扩大优秀文化影响力,引领乡风文明。
建设文化队伍
文艺骨干多起来
一到下午,时而悠扬悦耳时而动感激昂的音乐便从桑枣镇文化站三楼的舞蹈排练厅里面传出,一群妇女在老师的指导下排练民族舞蹈,场面很是热闹。
“自从2016年文化站建起了舞蹈排练厅以来,已经先后有50余名妇女在我们这里培训过了,她们都是来自全镇20个村和社区的文艺积极分子,她们学会了之后再回到村里和社区上教授其他百姓跳舞。”文化站的专职舞蹈培训老师刘小蓉介绍,如今,通过文化站对基层文艺骨干的培训,全镇19个村和1个社区全部建立了业余舞蹈队,成为全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来自大竹村的杨佳是第一批来到文化站接受培训并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妇女之一,42岁的她体态轻盈、神采奕奕,在她看来,这得益于两年来一直坚持跳舞。“文化站里的老师不仅教我们广场舞、民族舞等,还为我们开设形体瑜伽等专业课程,身体锻炼好了,生活也丰富多了!”
桑枣镇还通过建立文化志愿者制度,为全镇19个村配备了文化志愿者,专门从事基层文化服务工作;通过与镇内中小学联办书美、文学创作辅导班,对中小学生开展免费培训活动,为全镇文艺创作工作储备了后备人才。目前,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艺术门类众多的文化人才队伍在桑枣镇已经建立。
安州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造就一支扎根基层的文化队伍,培育一批群众身边的文化能人,让与群众朝夕相处的文化能人发挥榜样的作用,激发广大群众自身的文化活力,让群众自己管文化、自己办文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作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本报绵阳5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见习记者 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