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22日电(记者张蕾)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举办的“纪念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25周年”专题宣传活动获悉,作为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东道国,我国将推动大会通过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为2021年至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计目标与路线图,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分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在活动发言中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各部门各地区的有关规划计划中并有效实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黄润秋表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我国相关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当前仍面临一些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体制建设不完善、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下一步,我国将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科学研究,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中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该公约。
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当日共同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将为我国制定大型真菌保护政策、规划以及大型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这是我国首次采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标准全面评估大型真菌的受威胁状况。本次评估汇集了全国20余家单位的140多位专家,覆盖了我国已知的9302种大型真菌,包括大型子囊菌870种、大型担子菌6268种、地衣型真菌2164种,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涉及物种数量最大、类群范围最宽、覆盖地域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评估。评估完善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评估标准体系,建立了中国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技术规范,填补了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标准的空白,为国际红色名录评估工作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