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3日 星期三

    文化站里“潮”事儿多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见习记者 陈元秋 本报通讯员 姚琳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3日 09版)

        【基层文化沁润百姓生活】

        开栏的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有了更高的期盼。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末梢,基层文化建设关系到民心凝聚、人心向背,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精气神和幸福感。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基层文化沁润百姓生活》专栏,记录各地在推动文化资源和服务下沉,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方面的生动实践,解决好群众在文化上最急、最忧、最盼的现实问题。

        5月18日,周五,河北省保定市城乡接合部的西高庄村的村民们晚饭后三五相约,有说有笑地向村民培育中心走去。中心里的周末大讲堂如期开讲,本期主题是:围绕新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一书布置学习任务,同时继续畅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利用周末大讲堂,让村民上台讲学习心得、谈读书感悟、说身边故事,达到提升自身素质的目的,是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西高庄村推进基层文化站建设的突出特色。

        西高庄村,20世纪80年代初,人均不到一分地,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不少干部群众心存“半市民”观念,进不能,退不舍。1986年,以王焕荣为书记的新班子走马上任,开展“育民、强村、为民”工程,文化育民之路由此开启。多年来,西高庄村把文化站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不断延伸文化触角,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农民”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村庄变课堂,周周有新意

        人心齐、泰山移。如何凝聚人心,西高庄村给出的回答是提高村民文化知识水平。

        为此,1995年,在村文化站的基础上,村里成立了河北省首家农民高中班,全村40岁以下的村民全部接受培训。把老师请进来,让村民走出去,一来一往,村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了。随后,村里又给出新政策:达到高中或职高以上文化水平的村民可进村企上班。没多久,大伙儿发现一个新变化:村里年轻的“闲在人”不见了。

        既注重眼前,也着眼长远。2008年,村文化站又开办起周末大讲堂,鼓励村民人人上讲堂、当老师。这样一来,夫妻同班、母女同座、祖孙同行……大家纷纷走上讲台亮亮相,畅谈成长经历、学习心得、生活感悟,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问及感受,村民们个个兴致勃勃:“自己写演讲稿,得用好几天时间,要看不少书,比听别人讲课还受益。”

        由阶段性培训到每周讲课,西高庄村基层文化建设推进紧锣密鼓,集体为每户村民免费订阅了党报党刊,号召村民将学习知识的功夫下到平常,并且每年从村企里评选出优秀人才,送到大专院校学习进修,去年,学习进修已经拓展到企业骨干,求学上进在村里蔚然成风。

    村民变能人,月月学知识

        有文化站的引领,西高庄人逐渐认识到,光有知识还不行,要不断提高、不断更新,与时代同步。由此,学习成为村里老少编织美好未来的“通行证”。

        近年来,西高庄村文化站功能日趋完善,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先后建起高标准的综合教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民兵之家、老年活动中心等,还常年聘请老师讲授法律、电脑、英语、企业管理等知识,使村民的文化知识向培训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迈进。83岁的李金荣夫妇就是受益人之一。现在,上网浏览新闻成了老两口的家常便饭,每天李金荣大娘都在微信群里分享学习心得。

        村民们自编自演西高庄变迁这台“大戏”也是步步登高。去年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人人参与到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中,全村书写心得笔记600余本。村民们还利用闲暇,撰写自家的历史、家风以及家乡变化、富裕后的心情,出版了《西高庄村志》《微信对话》《村民绘画集》等文化系列丛书二十二卷,自拍自导自演情景剧、影视片100多部。

        这些年,村里由村民自发成立的器乐、歌舞、书画、健身等文艺表演队和学习班、社团组织已经达到50多个。

    弱村变强村,年年晒成绩

        在寓教于乐中培育新型农民,西高庄村通过不同的育民方式,吸引村民积极融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村民素质,改变了村容村貌。

        每天清晨,迎着第一缕晨曦,西高庄村里的十几位老人就拿着扫帚、簸箕,走出家门,把楼前楼后、花园草坪打扫得干干净净。夕阳西下时,她们又来到村民培育中心,整理、打扫,忙得不亦乐乎。这些老人有个共同的名字——尚德志愿者服务队,都是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到150多人。

        文化育民带来巨变,从不平凡中走来,向着更美好进发。村民广泛参与,内容与时俱进,是西高庄村文化站发展的喜人现状。去年11月,在2017世界旗袍文化大使全国总决赛中,西高庄村被组委会命名为“全国旗袍文化村”。此外,该村还获得“河北省葫芦丝第一村”“陈家沟国际太极拳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文化育民硕果累累,全体村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团结、进取精神。去年年底,西高庄村交出了固定资产总值5亿元、人均收入2.4万元的最靓成绩单。

        多年来,西高庄村未发生一起违法犯罪案件,没有一起上访告状事件,老年人每月能拿到村里发放的1000元以上的补助金,遇到病患和困难的村民还能从村互助基金得到帮助,这些都与西高庄村持续推进文化站建设密不可分。 (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见习记者 陈元秋 本报通讯员 姚琳)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