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西安5月21日电(记者张哲浩 见习记者张亚雄)21日,在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科协、中共陕西省委、光明日报联合在西安举办“弘扬‘西迁精神’科技工作者座谈会”。
62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歌唱祖国”的高歌声中告别繁华的上海,乘坐“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投身古都西安,开启了奋斗的征程。
“爱国和奋斗是‘西迁精神’最厚重和最亮丽的底色。”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表示,党有号召,科技界有行动。老一辈交大人、工大人、西电人等西迁科技工作者为陕西、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座谈会上,8位科技工作者代表深情讲述了西迁历史中的感人事迹,畅谈了对“西迁精神”的感悟和认识。陕西的科技工作者发出了《弘扬“西迁精神”,争做新时代科技创新先锋》的倡议书。
已是84岁高龄的“西迁”亲历者,西安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潘季表示,在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过程中,西安交通大学的老同志发扬爱国奉献精神,奋斗了一辈子,“我们走过的60多年无怨无悔”。
“当年,西迁过来以后,条件比上海艰苦,但我们是怀着爱国的情怀来西部奋斗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踏踏实实地干、去奋斗,是我们的志愿。”“西迁”亲历者们这样回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无尽的深情。为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交通大学西迁至陕,并迅速建起了校舍、实验室,没有因为迁校而晚开一天学,没有因为迁校而耽误一节课。扎根西部、胸怀大局,迁校60多年来,西安交大始终与西部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相连,学校培养的近25万名毕业生中,约有40%留在了西部,各个行业的奋斗战线上都有西安交大人的身影,这就是老一辈交大人用一腔热血铸就的“西迁精神”,是西安交大发展的灵魂动力。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一些人,有一些故事,也像交大一样熠熠生辉。从张家口西迁至陕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分三个批次,完成整体搬迁。第三批师生在乘列车行经洛阳时,赶上洛阳发大水,停留了三天,在此期间师生请命参与抗洪救灾,受到洛阳市政府高度赞扬。
忘我、牺牲和忠诚
“如果说‘西迁精神’代表着无私、奉献和服从,‘军工精神’更是忘我、牺牲和忠诚。”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周洲说,长安县山沟里的军工单位、四川安县西南计算中心是西迁后西北工业大学师生的常驻之地。就是在这些踢一脚球,球就有可能“下山”的地方,西工大师生以极大的努力,完成了对当时主力战机的改型歼七E型战机的研制。
多年来,西工大无人机经历了从靶机到侦察机、从信息平台到武器平台的跨越,获得多项国家级科研奖励。毕业后就进入无人机行业的周洲,参与和见证了一代产品的研制,也感悟到“西迁精神”和“军工精神”的力量。周洲说,建军90周年朱日和军演中有一款反辐射无人机,正是她毕业后参与研制的第一个型号。这个型号是我国无人机由侦察平台向武器平台跨越的首例,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漫长的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凝聚了西工大人极大的心血。
陕西省副省长陆治原说,“西迁精神”是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里,我们要深入挖掘丰富的“西迁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会者表示,今天的科技工作者,要像老一辈科技工作者那样,胸怀报国情,争当“西迁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为早日建成创新型国家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