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2日 星期二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

    作者:董振华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2日 02版)

        【学原文 悟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哲学革命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本途径。在实践的基础上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的必然要求。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哲学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产生以后对实践也发生了反作用,即改变世界的作用。但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都是轻视实践、脱离实践的,哲学历来只是书斋里和学院里的东西,人们从来不知道哲学的实践意义,从来不把哲学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区别于脱离实践的、停留于理论的旧唯物主义者,因此,他们的哲学也可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显然,实践性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它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又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不断经受检验,获得丰富和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是基于对西方哲学传统的形而上学缺陷的扬弃。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对世界的二元分立以及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即二值逻辑的传统。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经验世界是感性的、变化的、不真实的世界,理念世界是超感性的、不变的、真实的世界。这就造成了经验世界与理念世界之间的矛盾、经验事实与理念价值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一直贯穿着马克思之前的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他们根据二值逻辑的思维方式,在此岸的经验世界和彼岸的理念世界之间划了一个鸿沟,二者永远不能逾越。执着于此岸的哲学只承认经验,认为经验之外没有真理。执着于彼岸的哲学只承认理念,认为理念之外都是假象。这就导致了西方哲学史上两个相互对立的认识论流派:经验论和唯理论。

        事实和价值的矛盾在认识论范围内就成了二值逻辑自身根本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笛卡尔和康德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找到能够沟通事实与价值之间的桥梁,最终走向了二元论。笛卡尔把世界划分为实体和心灵,但是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最后不得不在实体和心灵之上搬出了上帝。康德看到了经验世界中有限与无限、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并把它们归结为人类认识活动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最终希望通过实践解决上述矛盾。但康德的实践仅指道德实践,被分裂的现象界与物自体之间的矛盾仍然被搁置。马克思正是引入了作为感性活动的实践范畴,在事实和价值之间构建了一个彼此沟通的桥梁,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一直困扰西方哲学的难题,实现了哲学的革命。实践作为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人类社会活动,就是一个从此岸走向彼岸、从事实走向价值、从经验走向理念的主体性活动,是通过对“实有”的物质性否定走向对“应有”的物质性肯定的过程,其内在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实现了“真”和“善”的实践性统一。

        最后,实践性本质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脱离了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是否正确还要接受实践检验并要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理论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理论如果脱离了实际,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就会失去其活力与生命力。理论家如果脱离了社会实践,只是从书本上来到书本上去,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家,而不可能成为党和人民所要求的实际的理论家。党和人民希望我们的理论工作者,能够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问题给予科学的理论说明,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真正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指明了方向,但是他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具体的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方案,因此,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我们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而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所指出的:“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作者:董振华,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