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19日 星期六

    我国第二次时间利用“国家调查”启动

    统计数据将告诉你,时间都去哪儿了

    作者:本报记者 张翼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19日 01版)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时光穿梭,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统计数据将告诉你答案——国家统计局日前宣布,我国第二次时间利用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5月起进入现场调查阶段。

        什么是时间利用调查?从时间的维度看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时间利用调查如何进行?

    一项有感、有趣、有料的调查

        “在一定意义上,生活,其实就是时间的分配和利用。时间利用,决定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决定生命的宽度和高度。”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司长张仲梁表示,时间利用调查是有感、有趣、有料的调查。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人,在时间利用上有很大差别。这样的差别,是时间利用信息有趣之所在,也是时间利用信息价值之所在。

        时间利用调查在国际上很流行。目前,已经有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南非等85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了调查,也是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各成员国大力推行的一项社会统计调查项目。通过被调查者连续记录一天24小时的活动,可以获得居民在一段特定时间内使用或配置时间的真实情况。时间利用调查通过采集众多个人的时间流水账,推及至某个群体或全体居民。

        根据《2018年时间利用调查方案》,调查在北京、河北、黑龙江、浙江、安徽、河南、广东、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市进行,每省市平均调查样本2000户,全国共调查约2万户,调查对象约6万人。其他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方案自主开展调查。

    构建刻画居民生活形态的新镜像

        时间,最为宝贵的财富,却在无声无息流逝。

        工作学习、家务劳动、医疗卫生、健身锻炼、旅游文化、休闲娱乐……在不同活动上花费的时间体现着一个人的生活内涵,10年间的变化也可以读出社会的变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休闲绿皮书》发布的数据显示,1996年至2016年,北京居民日均劳动时间减少了27分钟。这个“27分钟”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测度。国家统计局2008年的时间利用调查显示,无酬劳动时间方面,中国城市女性和农村女性没有太大的差别,分别为3小时36分钟和3小时46分钟;而城市男性和农村男性则有相当的差别,分别为1小时36分钟和59分钟。与之对应,日本的数据为女性3小时38分钟,男性45分钟;美国的数据为女性3小时29分钟,男性2小时13分钟。

        2018年,这些数据又会是怎样?时间利用,提供了观测经济社会变迁的一个新视角;时间利用,构建了刻画居民生活形态的一个新镜像。张仲梁指出,劳动时间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劳动生产率,休闲娱乐时间能在一定侧面反映幸福感。因此,很多国家都把时间利用情况作为测量国民福祉的一个维度。

    期待调查得出有品质的数据

        “在时间利用调查上的投入,会有超值的回报。”张仲梁说,“期待这次时间利用调查能得出有品质的数据。”通过时间利用调查,可以更好地考察性别平等、区域经济差异,衡量有酬与无酬劳动的规模,认识家庭、社会与经济系统运行。

        2008年,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了覆盖10省市的时间利用调查。一些部门和研究机构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时间利用调查,近年来,还出现了建立在社交媒体大数据基础上的时间利用研究。

        但其他机构组织面向特殊群体和特别主题的调查,不能推及全体居民或全体成年居民,或者聚焦某个方面、某个时间段的时间利用,不能推及全部的时间。因此,各方面对国家统计局重新开展时间利用调查充满期待。

        继2008年第一次时间利用调查后,10年间我们的生活方式、时间分配以及生活质量发生了哪些变化?2018年时间利用调查将给出答案。

        “负责调查执行的同志要把调查组织、数据品质的担子扛起来,做到责任落实到位,督导检查到位,审核评估到位。”张仲梁强调,居民的参与配合是调查成功的关键,居民提供的基础数据的质量是此次时间利用数据有品质的重要支撑。

        (本报北京5月18日电 本报记者 张翼)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