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沿着南疆军区驻守的3000余公里漫长边防线行进,能直观感受到我国国土的辽阔。
横跨戈壁大漠,翻越高原雪山,俯览冰川峡谷,雄奇险秀。数十年来,几代边防官兵用脚步、车轮、青春和生命丈量着边防线的长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边疆地区军地联动,联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边防保障效益。漫漫边防线上,改变和奇迹在不断发生,军民融合发挥出独特的魅力。
“云端天路”,一路通南北
被称为“天路”的219国道,是由新疆进入西藏的重要通道。从新疆叶城出发,翻越昆仑山脉,海拔落差高达4000余米,高山峡谷纵横,冰峰雪岭无数。
每年冬季,暴风雪、泥石流、雪崩、山体滑坡和缺氧,侵袭、威胁着过往军民。有一年,天文点边防连一名士兵突发肺水肿,在道路被暴雪截断的情况下,天文点、神仙湾两个连队官兵相向用人力开路,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才将道路挖通。在高寒缺氧的昆仑腹地,这种“以命换命”的做法是当时唯一的选择,如今早已成为历史。
今年3月下旬,昆仑的寒冬还未过去,风疾雪骤,某边防团组织新兵补充至一线连队。一辆辆铁骑翻雪山、蹚冰河、穿峡谷,安全顺利完成了输送任务。团领导在总结时说,边防道路的极大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军队和地方不断加大对新藏线维修的投入力度。2016年,军地双方大胆探索,在全国、全军率先推行边防公路社会化保障新模式,有关部门实施以“探索军民融合、平战一体的高原边防公路新型管养模式,建立可行适用的长效管理机制”为目标的边防公路养护管理改革试点,让边疆军民享受到更多改革带来的便利。
喀什市民、大货车司机王德禄已经在这条路上跑了20多年,谈起新藏线的变迁,他感慨万千:“最直观的感受是路越来越好跑,家里人越来越放心,钱包越来越鼓囊。”
南疆军区保障部部长钱有武介绍,近年来,在军地合力下,边防公路建设由以往的“零打碎敲”改为“系统整治”,实现“宽平直畅”的等级跃升,不仅显著增强了道路的防灾抗毁能力,而且极大改善了边防官兵的工作生活条件。
有了路,许多过去高原官兵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一一成为现实:实施高原“菜篮子工程”,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鲜蔬菜;高原巡逻车能够到达大多数点位,边防执勤效率大大提升。
一路通南北,也加强了新疆、西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互通。尤其是阿里地区狮泉河镇,近年来逐渐成为“天路”沿线的核心重镇,往来客商会集于此,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当地居民的笑容更加灿烂。
“信息动脉”,一网聚千里
去年4月的一个晌午,一名藏族同胞在放牧时滚落山崖,全身多处受伤。某通信团红山河机务站官兵接到救援消息后,迅速将伤员运回站里,并开启远程医疗会诊视频系统,实施紧急救治。
视频的这头是机务站的军医,那头是军队医院的多名骨科专家。在详细了解受伤经过,并对受伤部位进行远程检查后,专家指导军医将错位的关节复位,并用简易夹板固定,稳定了伤势。
看似简单的过程,在过去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天路”新疆段沿线,受限于恶劣的自然环境、稀疏的人口分布,多年来一直被外界称为“信息孤岛”。
那年,某汽车团两名驾驶员在运送物资途中,遇泥石流被困高原。没有移动网络,没有通信方式,在茫茫高原,面对剩余不多的给养,两人只好一人看守物资,一人徒步外出求援。
当救援人员赶到时,留守的战士已奄奄一息,身边放着分别写给组织、妻子、孩子的三封遗书。
类似的场景,在新藏线并非少见。长久以来,高原通信一直依托国防光缆,移动通信领域几近空白。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通信方式滞后于时代,难以满足高原官兵和各族群众的使用需求。
经军地多次协调和实地考察后,一条边防信息建设新思路徐徐展开。在保守军事秘密的前提下,国防光缆向地方开通,由军队专用扩展为军民两用。有了这一数据传输基础,地方通信部门在高原上沿光缆线建起基站,不仅节省重设光缆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在古老的高原上基本实现了移动网络全覆盖。
一网聚千里,这条跨越两个自治区、横亘昆仑雪峰的“信息大动脉”,在军民融合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效益,让遥远的边疆不再遥远。
“空中航线”,一线暖人心
对于常年在阿里守防的官兵而言,回乡探亲休假的路曾经非常漫长。
狮泉河镇距离西藏拉萨1190公里,距离新疆叶城1060公里。不论探亲休假还是家属来队,都不容易。
那年,军嫂李洁明为了和阿里的丈夫王勇过个团圆年,早早到达阿里军分区叶城留守处,期望早日跟随车队上山,然而因为大雪、道路截断等原因,迟迟难以成行。
终于前方传来消息,道路疏通,车队可以出发了。李洁明满心欢喜地向高原进发。可行驶里程还未过半,一场暴雪不期而至,车队被困沿途兵站。这时,距离年关还有一天。
除夕晚上,李洁明在同丈夫通电话时号啕大哭:“见你一面怎么就这么难?我走了几千公里,怎么就最后的几百公里过不去?”在场官兵无不落泪。
梦祈银燕掠碧空,惟愿天堑变通途。2010年7月,阿里昆莎机场投入运营,民航班机在阿里高原正式开通。但受诸多因素影响,阿里一直没有开通到新疆的定期航班。而新疆喀什是阿里官兵出差学习、探亲休假、新老兵补退、给养物资和重病治疗的主要保障点和中转站。
为了官兵的期盼,军地有关部门人员多次到阿里、喀什进行现场勘察、座谈讨论、全面调研,准确掌握了阿里昆莎和新疆喀什机场的保障能力,系统摸清了阿里军民的航空运输需求,全面搜集整理了组织空运的有关数据资料。终于在2012年,新疆喀什飞西藏阿里的航班成功开通,如今航班数量已增至一周两班。
阿里军分区政委张俊勇向记者算了这么几笔账:过去,一名家在内地的战士回趟家,仅在路途上就要花费近半个月,现在只需1天;以前阿里鲜有军嫂探亲,如今一年四季常有家属来队,官兵家庭幸福,工作更添动力。
在阿里边关,航线的开通搭建起一条亲情凝聚线的同时,也成了边防部队重要的物资补给线。
2016年10月下旬,在阿里地区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的某部官兵在回撤途中遭遇暴风雪袭击,急需保暖防寒帐篷及棉衣棉被,但山下紧急上送物资的车队被困在海拔6700多米的界山达坂。危急时刻,3吨依托民航运上山的救急物资及时送到了官兵手中。这条军民融合“空中补给线”,发挥出其他运输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本报记者 尚文超 本报通讯员 张强 冯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