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18日 星期五

    壮族民间音乐的传声者

    ——访广西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覃金盾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18日 09版)

        “我是外国人,山歌会不多,壮话讲不灵,歌词编不巧,只因今开心,开嗓乐一乐。”在刚刚结束的“壮族三月三”期间,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博士生林飞歌(中文名)日夜奔走在广西百色市各县区的村寨山头,与民间山歌手席地而坐、相拥而歌。

        林飞歌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从美国远道而来中国广西研修壮族山歌,结缘于一位执着的民族音乐传播者——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覃金盾。

        覃金盾是土生土长的壮族学者,他从少时踏山路哼唱山歌到后来赴海外访学,从起初的学术研究到后来的热爱和痴狂,心中不可抑制地滋生出一个梦想——扩大壮族民间音乐的影响。20多年来,他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奔走着,并将继续走下去。

    传一种“有声”文化

        “小时候,跟着大人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去赶三月三歌圩,大人唱山歌,我们就在旁边听。”从小耳濡目染,覃金盾也学会了哼唱山歌,赶歌圩成了记忆中永恒的温馨画面。

        为了更加有效地传播这一“有声”文化,覃金盾做过不少调查。他发现一个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演唱山歌的群体逐渐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调研过程中,他得知许多地方成立了山歌协会、网络歌圩等,并且正在竭尽所能地推广山歌,他便主动提出帮助他们申报一些资助。

        面对山歌演唱者人数减少的现状,覃金盾认为,要怀揣一种理性的热情,更要怀有一种谨慎的乐观。“山歌尚不至于到‘濒临失传’的境地,作为民族音乐工作者,扩大山歌在现代年轻人中的影响义不容辞。”

    开一扇“有声”之门

        2015年3月,覃金盾作为“广西高校优秀教师出国留学资助项目”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法。

        当覃金盾走出国门,用汉、壮、英三种语言在美国的课堂上介绍壮族民间音乐时,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有一天,覃金盾发现导师在教授《中国边疆音乐》广西部分时介绍不够完整,他便自告奋勇申请来上这门课。面对美国学生陌生的面孔,英语并不流利的覃金盾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提前设计“授课剧本”反复练习。

        覃金盾带着壮族民间音乐走出去,也迎得美国求学者远道而来。林飞歌是4个来自美国的求学者之一,林飞歌在美国学习时,覃金盾通过微信布置作业,让他用英语翻译壮族山歌;林飞歌到中国后,覃金盾带他深入壮乡做田野采风,让其切实体会壮族民风民俗和壮族文化。

    造一张“有声”名片

        前些年,覃金盾萌生了一个计划,改编出属于百色的红色声乐套曲。

        “百色起义纪念馆的声景音乐至今还是用外地的音乐。我希望有一天能拥有一套具有浓郁壮族风格的声乐套曲,并使其成为百色红色文化的一张有声名片。”覃金盾说。

        为了收录山歌,覃金盾率团队踏访广西东兰、巴马、凤山、田东、龙州等地,走访红军后代,记录下一首首革命山歌,并收录成册。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歌曲将会在广西各高校和社区中传唱开来。”覃金盾说。

        (本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