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14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9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会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领域为主题,各方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切实合作。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回顾这极不平凡的五年,“一带一路”倡议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获得国内国际社会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今年也堪称中国外交的“非洲年”,7月将在南非召开的金砖峰会和9月将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开启以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和共筑“一带一路”为主题的中非关系新阶段。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关系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中非合作将在更高层次和更新理念指导下展开。
1.从官方走入民间
尽管大多数非洲国家,特别是中部和西部非洲并不在传统地理意义的丝绸之路范围内,但是“一带一路”是一个全面、包容、共享的合作倡议,虽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同非洲在经济、政治领域是相互信赖、真诚合作的好伙伴,中国真心希望与非洲兄弟实现共同发展。对非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设施的缺乏限制了发展动力,人口红利得不到有效转换。“要想富,先修路”成为非洲国家的普遍共识。为此,中国向非洲提供了无偿援助和低息贷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生产性项目建设,包括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纺织工厂、混凝土工厂和钢铁厂等。
“一带一路”在非洲的工业集群建设产生了空前的经济动力,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和政府财政收入。非洲工业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项目中获得了强大的内生动力。《津巴布韦时报》认为,中非合作的方式已从单纯的商品贸易转变为生产能力合作,带动了各国政府的经济发展。
中国与非洲国家双边贸易额去年达到1700亿美元,中国从非洲进口增长了32%。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有超过1万家中国企业在非洲运营,其中约三分之一涉及制造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小微企业,这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官方走入了民间。报告认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对非洲投资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技术转让和新技能开发。
2.共享发展理念
“非洲晴雨表”大数据调查显示,在36个非洲国家涉及56000人的问卷调查中,有24%的被调查者将中国的发展模式排在世界第一位。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5%的持续高速增长,占全球经济比重从2.7%提升到15%,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理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受到了广泛认可。埃及总统塞西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交流发展经验,为人文建设、生产进步和经济繁荣找到一条最好、最适合的发展道路。尼日尔共和国总理拉菲尼表示,非洲国家应当学习中国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
“一带一路”是一个强调开放、参与、包容的合作框架,不仅致力于加强经贸合作,更注重经验的分享与学习、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尽管地域不同、地理相隔,但中国愿意把自己发展理念与非洲人民共享。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吸引海外留学生近50万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比近70%,攻读文科学位者几乎占了所有学生的一半,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发展经验。在政府层面,中国积极为非洲中高层政府官员提供“中非地方合作论坛”“非洲英语国家银行官员高级研修班”等合作交流机会,成立了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等面向非洲国家省部级官员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经验蕴含着中国快速发展的奥秘,对处于现代化进程的非洲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互利共赢得尊重
不同于美国在二战后制定的马歇尔计划,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以非洲为例,中国同非洲合作始终坚持两个“绝不”:绝不会走西方殖民者的老路,也绝不会以牺牲非洲的生态环境和长远利益为代价,而是要寻求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中国是要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持久和平,始终把尊重和维护非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政治上为非洲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经济上帮助非洲加快发展,加快振兴。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获得了非洲人民的广泛赞誉。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同各国一道勾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愿景。4个月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再次聚焦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共筑中非命运共同体。届时,中非领导人将再聚一堂,共话合作,共谋发展。我们期待“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参与,实现更突出的发展成就,更好造福非洲各国人民。
(本报开罗5月15日电 本报驻开罗记者 于杰飞 肖天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