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无论身在何处,家乡那片土地都像发着光一样召唤着我。”他们说:“村子里到处都生长着希望,激励着我们为了理想而拼搏。”他们说:“你对一棵树好,它总是能出其不意地回报你。”
他们曾经努力跃出“农门”,却又义无反顾回到乡村。家乡的味道,是他们难舍的乡情;家乡的变化,是他们不懈的追求。他们将高远的梦想根植于坚实的土地。他们用青春、汗水和智慧浇灌希望的田野。在重庆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和市农委联合主办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事迹报告会上,他们的真情激励着更多投身乡村振兴的年轻人。
家乡的土地召唤着我
晏洲的老家在重庆市彭水县润溪乡樱桃村,这是一个高海拔的偏僻山村,晏洲从小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2009年大学毕业后,他却怎么也压抑不住回家的念头,他说:“家乡那片土地像发着光一样,不断召唤着我。”回到家的晏洲借钱在村子里流转了5亩山地,独自一人搬到山上搞野山鸡养殖。山上温差大,第一批1000只山鸡苗,不到3天就死了700只。最难的时候,他天天吃土豆和白菜,像老母鸡一样没日没夜护着小鸡崽。3年后,鸡场有了收益,他马上发起成立珍禽养殖合作社,打造集养殖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度假村,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他帮扶的61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都超过了3500元。
28岁的彭阳是标准的学霸。这个16岁赴外留学的重庆奉节姑娘,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国际投行。“每次假期回到我出生的那座山,看到乡亲们那么辛苦地种脐橙,收入却少得可怜,就特别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彭阳说。她在许多人合不拢嘴的惊讶中回到奉节创办“山橙时代”,利用留学和投行积累的资源推介奉节脐橙,经过半年努力终于获得了首批1000万元投资。彭阳的“山橙时代”种、采、摘都严格实行现代农业标准,引入智能设备按重量、外在品质以及糖酸度指标对奉节脐橙精确分级。2016年以来,“山橙时代”已在奉节建立了2000亩自有基地和6000亩“公司+农户”合作基地,销售奉节脐橙4000余吨,累计为600户果农增收1600余万元。
晏洲的创业故事让巫山县骡坪镇龙合村养鸡大户陈次军听得眼眶发红,他说:“我和晏洲一样经历了创业的艰辛,那种体会别人无法感受。但现在国家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好,我们也一定能干得越来越好。”
农民成了最吸引我的职业
2009年,学金融的简义相辞掉一家知名通信公司年薪20万元的职务,回到黔江老家照顾突发脑溢血的母亲。得知老家所在的松林村“海拔高、林地多、气温低”的地理环境最适合银耳生长,简义相当即萌生了留在家里一边照顾母亲一边种银耳的念头。2011年6月,简义相试种的第一批银耳一下赚了3万多元,乡亲们都震惊了。松林村银耳种植社很快成立,银耳种植规模也很快达到了5万斤。2013年冬天,简义相种植的几万斤银耳因为一个疏忽成了废品,不仅把赚的钱赔完了,还拖欠了10多万元工资。为了支付工资,他不得已卖掉了在黔江城区的住房。“你还年轻,大不了从头再来。”简义相为自己鼓劲。得知适合在松林村种植的菊花行情很好,简义相马上跑到浙江、安徽引进良种精心培育。又一次“千辛万苦”之后,他种植的菊花年产值超过了300万元。村里有50多家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其中20多家为贫困户。“如果你今天问我还想不想再回到城里去,我只能说今天的乡村热气腾腾,我对自己职业农民的身份很满足,也很骄傲。”简义相说。
1999年,大学毕业的杨大可和女朋友一起回到云阳县海拔1300多米的无量山,承包了288亩荒地接爷爷的班种果树。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两个大学生只是一时冲动、一时糊涂,清醒过来了迟早要走。杨大可和女朋友却一点儿也没有动摇,他们撬开石头,打下3万多个窝子种树。“你对一棵树好,它一定会给你回报。”2002年,一家人种植的水晶梨大丰收,杨大可挣到了第一桶金,也拥有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可水晶梨”品牌。现在的云阳大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将无量山周边的乱石山变成了3万多亩果园。杨大可发起成立的云阳县水晶梨专业合作社年销售额超过了2000万元,还同时为全国76个果园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合作社的476户农户中,70多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杨大可探索的“山上种树、树下种草,草地养畜、畜粪肥地,养蜂授粉、农业观光”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让更多人走上了致富路,他也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人物”“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等众多荣誉,还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我的经历再次证明,守护好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就有农民的‘金饭碗’。”杨大可说。
“这几个人的故事真是让人心潮澎湃。乡村振兴最要紧的是人才,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创造更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让乡村更美,让乡亲们的生活更美。”火炉镇党委书记谢宇翔说。
乡村新天地 奋斗最美丽
巫山县当阳乡党政办主任、玉灵村第一书记严克美是当阳乡红槽村第一个大学生。红槽村民风彪悍,2008年大学毕业后不久,已在上海工作的严克美听说原来的村支书不想干了,马上辞职回家到乡里毛遂自荐。“人家老同志都干不下去了,你一个黄毛丫头能镇得住?”乡领导问。“你们可以给我两个月试用期。”严克美答。她给自己说:“不干出名堂,我就不叫严克美!”
2009年1月担任红槽村党支部书记后,严克美买了一辆男款摩托,不到一个月就跑遍全村所有农户,根据收集的意见拟出了红槽村发展规划。严克美在走访中发现,红槽村民风“彪悍”的根源其实是基础设施太落后,村民经常为争饮用水吵架打架。严克美的父亲就曾为此带着村民拦住下乡的领导不让走。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严克美带着一帮人攀悬崖钻山林找到了6处干净水源。引水需要找劳力埋水管,乡亲们心里有怨气,刚开始不愿参加,严克美就将年轻的党员干部组成突击队,带着干粮早出晚归加紧干。5个月后,干净甜美的山泉水流到了每家每户,乡亲们嘴里的严克美也从“小黄毛丫头”变成了“美娃子”。乡村要美,百姓要富。到玉灵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严克美发动乡亲们发展生态产业,将玉灵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
与严克美不同,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党总支书记张雪大学毕业前一直都是城里人。刚到农村时,张雪分不清韭菜和麦苗,走田坎经常摔跤,去村民家总习惯拿纸巾擦凳子。但她却能为了给村民示范林下养殖,自己建鸡棚、打扫鸡舍、给鸡打疫苗。她联合荣昌区多名大学生村官成立的重庆首个大学生村官专业合作社,吸引700多户农户参与,年销售额突破了700万元。她创建“在村头”农业电商孵化平台为村民免费代售代购,年销售额突破1800万元,带动近800户贫困户每年增收约2500元。她在通安村探索建立的“村干部及直系亲属涉农涉惠十公开”制度,也被全市推广。
“听严克美和张雪的报告时,我脑海里一直回响着《在希望的田野上》优美的旋律。正如歌里所唱的那样,我们的事业在希望的田野上,为理想而奋斗,才不负青春年华。”大学生村官汪鑫激动地说。同为大学生村官的王圆元则在听完报告会后表示,任期结束后,只要组织认可,就继续留在村子里工作。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王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