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哲学社会科学应在理论贡献、思想引领和实践创新上发挥更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部署,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谱写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宏伟篇章,是新时代教育战线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主线,呈现时代特点、中国气派,着眼“六个好”,努力推动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党的理论创新服务。
一是举好旗。举旗定向事关重大,旗帜就是方向,就是力量。举好旗,就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按照党的十九大的决策部署,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肩负双重历史任务:一是要把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大格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二是要立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历史、改革开放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进行经验的总结、理性的思考、学理的梳理、理论的说明、方法论的提炼,推动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迈上新台阶。举好旗,就是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二是开好局。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展现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抓住历史发展大势,找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口、聚焦点、主旋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开好局,就是要努力把握理论和实践的互动规律。其一,行动的秘密在于理论优先。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对于理论的需求就越迫切。当前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千载难逢的伟大社会变革之中,迫切需要我们廓清迷雾,明确方向,武装头脑,推动发展。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历史和实践证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盲目行动,难免会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尴尬境地。其二,理论的秘密在于实践第一。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源自鲜活的社会实践。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以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现实需求,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话语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需要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勇立潮头,不辱使命,拿出足以解释实践、规划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话语体系创新是理论创新的重要一环。话语的贫乏反映的恰恰是头脑的贫困、思想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就曾鲜明指出过这一问题,这也是今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面临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开好局,进而取得新成就实现新作为。
三是破好题。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问题导向,一要选好题,二要破好题,要精心设计,按照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来回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新课题。破题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实际,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紧密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新形势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次“赶考”。我们必须把工作落实到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课题上来,落实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落实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上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守土尽责,切实回答好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拿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质量过硬的理论成果,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贡献。
四是答好卷。答好卷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盯急需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理论、方法、政策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攻破难题,交上满意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教育战线要深入研究提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方法论,形成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丰富党的创新理论宝库。研究方法应该对症下药、切实可行,力避陈词滥调、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勇于推动形成体现中国特色和优势的话语体系。我们要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理性的思考,作出科学概括、提炼和升华。要运用辩证思维深化理论研究,从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矛盾对立统一中洞察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五是定好位。找准定位关乎事业发展格局和成败。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更好发挥作用,必须明确定位。第一,从定性角度分析。为党的理论建设服务、为哲学社会科学出力,教育战线担负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明确身份定位、阵地归属和主攻方向。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第二,从定量角度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百分之八十奋斗在教育战线,我们必须有雄心壮志,充分利用好高校的优质学术资源、雄厚学术力量和庞大研究队伍,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贡献更多的优秀理论成果。第三,从内容的定位看。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服务于全党理论工作大局,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也要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自身,利用先进理论进行自我剖析、自我革新,研究解决当前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争取强有力的支持,推出更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要把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放在党的理论工作大局中看待,放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看待,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中看待。
六是育好人。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队伍,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把精力更多放在育人上,放在队伍建设上,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大师少、精品少等问题。我们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顶层设计,把精力更多放在队伍建设上。
要根据党的要求和国家发展需要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借鉴我们党培养干部的选人、用人、育人、管人机制,按照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机制和办法。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上,我们党是有宝贵历史经验的。20世纪20年代后,我们党内产生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历史学科得到改造,经济学科得到成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得到系统解读和广泛宣传,这一批学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撑起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天空。我们党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一直注重利用高等学府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积累了党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宝贵经验,体现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重要性。
育好人就是要选好人、管好人、用好人。管好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点是统筹管理好现有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选好人、用好人,关键是瞄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岗位、关键岗位、课题负责人等,要让决定权管理权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要有阵地意识,将研究课题交到政治立场坚定、学风优良、能力过硬的专家学者手中。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端人才创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从青年抓起,要创造条件,提供土壤,因势利导,下大力气培养扶植高校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人们常说“大学者,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有道理,但还可以引申为“大学者,产生大师之谓也”。“产生”这两个字至为关键,大学不能只是一味引进甚至哄抢大师,而必须去精心培育、耐心孵化大师,这是育好人的题中之义。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必须不畏艰辛、不辱使命,响应时代号召,写好“奋进之笔”,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绚丽篇章。
(作者:陈宝生,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