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伴随着洪亮的朗诵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正式挂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指示要求,我们在农村建立了‘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主要面向基层群众宣传践习党的科学理论、民生政策、文明新风等。”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习活动,着力解决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群众的信心、底气和勇气。
5年前,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全国农业看山东”——农业总产值、农业出口总额等8项数据排在全国首位的山东,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大潮中继续走在前列?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汇聚起1亿山东干部群众的力量,是破题的关键。
拓宽产业链,做好大文章
位于济宁市金乡县王丕街道的玛丽亚大蒜种植示范园,一场雨过后,绿油油的蒜苗长势喜人。金乡是全国闻名的大蒜之乡,素有“世界蒜都”的美誉。
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兴旺。金乡常年种植大蒜70万亩,带动周边种植区域超过200万亩,形成了集科技研发、保鲜贮藏、精深加工、贸易流通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眼下,一种大蒜胶囊,已从金乡县一家企业下线,它把大蒜价值提升了20倍,按照“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培育壮大农业“新六产”。如今,金乡大蒜就地加工转换率超过70%;“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带动大蒜年网上销售额超过50亿元。围绕一颗大蒜,金乡已形成农业机械制造、乡村旅游、大数据等近20个新产业。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又一次明确了“产业”之于乡村振兴的地位。
占全国1%的水资源、5.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7.6%的粮食、15.6%的蔬菜的山东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近期公布的2018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山东入围企业最多——80家企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性力量。
但是,成为真正的农业强省,山东仍须再出发。山东省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清津提出,山东农业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生产门类齐全、特色产品多、龙头企业发达,劣势是人均土地面积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流转率不高。如何扬长补短?“没有繁荣的产业,不可能有繁荣的乡村。”张清津介绍,寿光、诸城的龙头企业和产业融合发展以及金乡的特色农业,就是典型代表,寿光蔬菜、金乡大蒜、莱芜生姜,都已显现总部经济雏形。
拓宽产业链,做好大文章,今天的山东,水果、蔬菜、花卉、茶叶、经济林等产业遍地开花。以鱼台大米为例,为持续擦亮“鱼台大米”品牌,鱼台县聘请专家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绿色稻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及秸秆还田等先进农业技术,增施生物菌肥、有机肥,减少化肥、化学农药的使用,使鱼台大米不仅销售更旺,还擦亮了地方品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造就更多乡土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山东省省长龚正认为:“乡村要振兴,就要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
为了培育人才、给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山东各地各出实招,比如菏泽市曹县制定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办法》,每年列支200万元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还将强化返乡创业的农业科技人才财政资金支持。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山东省依托农科大讲堂和“庄户学院”,让致富带头人现身说法,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技术发掘农业潜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回到农村,越来越多的博士、硕士成为乡村致富带头人。在淄博市博山区中郝峪村,乡村旅游的美好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村里旅游公司引来了26名大学生返乡,为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点子、新力量。
在有关专家看来,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一个真正符合当地实际、有指导意义的规划”。无论是制定规划,还是规划落地,都要有坚强的组织聚合各方智慧与力量。
在山东农村,很多基层党组织担负起带动农民致富的责任。临沂市兰陵县代村党支部书记王传喜带领干部群众,将代村由落后村发展成为模范村,如今村集体产业总产值达26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6.5万元。“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使党员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王传喜有切身体会。
郑焕涛连续10年担任聊城市高唐县张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在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再一次全票当选。去年6月,郑焕涛毅然关停了经营近20年的汽车配件铸造企业,转行与土地打交道,自掏腰包一次性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62个扶贫蔬菜大棚,带领全村360多户居民发展大棚种植。“只要能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如今,天天“泡”在蔬菜大棚的郑焕涛初心无悔,用带头实干助力乡村振兴,老百姓的小康梦正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今年,山东将面向200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党支部书记,分期分批开展集中培训,切实增强支部书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村庄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素质能力。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生态宜居是关键。
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子、孟子、墨子、李清照、辛弃疾等群星璀璨。“对山东来说,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撑。”身处孔子故里曲阜,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感触尤深,“乡村文化振兴,要解决人的内在信仰和价值观问题。”
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坦言,为了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建设铸魂,山东省财政今年投入18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70亿元,支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十三五”期间,省财政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建设示范工程,深化移风易俗、家风家训教育活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在乡村文化遗产和传统乡土建筑富集、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和社区,因地制宜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集中保护展示乡村传统文化;为贫困县、革命老区群众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山东通过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让农民群众重新认识身边的一砖一瓦,加深了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倡导公序良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山东省教育厅有关人士看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强化教育是关键一招。遍布各地的文体广场、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成为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正能量的重要阵地。
近几年,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农村改厕为重点,山东发起了乡村文明行动。值得一提的是,从2014年3月起,山东探索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目前,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一支24.96万人的农村保洁队伍成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保障。
初夏时节,漫步在全国文明村——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赵瓦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处处生机盎然,村头的“和园”广场喷泉四射,景致怡人,儿童嬉戏,村民健身,一幅乡村美景图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赵秋丽 华挺 李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