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12日 星期六

    读懂家训 读懂中国

    ——评陈延斌教授主编《中华十大家训》

    作者:王钧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12日 11版)

        陈延斌主编《中华十大家训》书影 资料图片

        家风和家训,是镌刻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文化印记,集中反映了中国民间道德教化的生成逻辑和整体风貌。美国汉学家黑德兰(Headland)曾说,若不牢牢记住孝道是中国人的家族、社会宗教乃至政治生活的根据这一事实,终究不能理解中国及中国人的真相。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懂了中国人的家风和家训,也就读懂了中国。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党中央对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高度重视,中华家训家风等家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学界热议、海内外瞩目的文化热点,有关家训的书籍不断出版,探讨家风、研究家训已然成为“显学”。然而,陈延斌教授主编的这套《中华十大家训》(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却没有一点“蹭热点”的味道,其朴拙扎实的文献功夫、别出心裁的评点风格,使得这部书散发出一种别样的、冷峻的思想力。

        稍微了解一下家训学研究的学者都知道,陈延斌教授致力于家训文化研究已有近三十年时间,是当前国内最为重要的家训研究者之一。其早年与徐少锦教授合著的《中国家训史》如今已成为家训研究不能绕过的重要著作。近年来,他作为首席专家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由其担纲成立的江苏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华家文化研究院渐已成为全国家文化研究的“学术高地”。这部五卷本的《中华十大家训》,就是其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也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家训文化读本。

        掩卷回味,这部厚重的《中华十大家训》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有三。

        第一,学术作风严谨,史料功夫扎实。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家训文献中梳理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家训”,这本身就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工作,作者依据家训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度反复考量,精心比较,最终选出十部家训。这些家训既有《颜氏家训》这种以说理、教诲为主的长篇训诫,也有《治家格言》这样字字珠玑的格言警句;既有《郑氏规范》《袁氏世范》等工具书式的治家宝典,也有《药言》这种语言质朴明快、“字字药石”的训家教科书;既有《庭训格言》阐述的治国理政“大道”,也有《聪训斋语》这样文字精美、意趣超拔、清新隽永的“小品”;既有《曾文正公家训》这种达到“传统仕宦家训的峰巅”的家书类家训,也有《了凡四训》这样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现身说法、循循劝诲的善书佳作。陈延斌教授和他的学术研究团队以“朴学”的精神来做家训文献整理,逐词逐句考证、一段一段精译,对文献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典故、术语、人名、地名做了近乎全景式的注解,并用“随行夹注”的方式清晰呈现于读者眼前,读来颇有阅读古籍的淋漓畅快。在快餐文化充斥的今天,这一番治学的“笨”功夫,恐怕是许多学者不愿意去做的,唯其如此,也更加显出这部书的难能可贵。

        第二,内容博观约取,不落泥古窠臼。中国古代家训和中国古代文化一样,并非皆为金科玉律、不刊之论,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文献整理者既要具备扎实的旧学功底,又要兼有扬弃的历史眼光。如何做到“师古而不泥古”,“扬弃而不抛弃”,这部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在书籍的点评部分,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精彩的论述:如《曾文正公家训》中有一则反映曾国藩教导家人要给“学坏”的女婿留面子的家书,作者点评道:“面对大女儿婚姻生活不幸,所嫁的袁家女婿举止轻浮、游手好闲的情况,曾氏并没有摆出名门望族的架子大肆申饬女婿,而是仍然叮嘱家人要处处照顾女婿的面子,不能暴露不满情绪。这一方面体现出曾氏为人处世温良恭俭让的敦厚之风,另一方面,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种大事化小、家丑不外扬的处理方式,也造成了女儿更大的不幸。原本曾国藩坚持的‘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在无情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他一手操办的四个女儿的婚姻均不是很幸福,这也是曾氏一生悔恨的事。”类似持中、独到的评点,书中不胜枚举。

        第三,装帧设计新颖精美,极具典藏价值。这套《中华十大家训》体例编排巧妙、纸张装帧精美、美术设计之用心,是出版界近年来少见的精品。整套书装帧精美舒朗,读来赏心悦目,一篇篇古代美文配上色彩鲜明的版式设计,给人带来极为享受的阅读体验。我想,如若家中珍藏这一套书,一则可以用来“观德”,获得齐家教子的“言言龟鉴”;二则可以用来“习文”,提高孩子的古文功底和国学素养,堪称是不可多得的家庭教育和国学教育的好教材。

        (作者:王钧林,系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