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7日中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发文称,他将于次日下午2点,即北京时间5月9日凌晨2点宣布有关伊核问题的决定。这一“靴子落地”的时间虽然比特朗普早前表示的提前了4天,但却难以让事件降温、平息。由此,国际社会聚焦已久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即下文简称的“伊核协议”,其存废问题迎来重大考验。未来,各方博弈恐再加剧,激起更大的中东地区形势震荡,甚至波及地区之外,给世界带来多重不安。
伊核协议危机重重
今年1月12日,特朗普发表声明称,“最后一次延长针对伊核问题的制裁豁免期”,如果在5月12日前,美国国会和欧洲国家未能同意修改伊核协议条款,美国将退出协议。这之后,伊核问题六国及有关各方开始密集协调,而形势逐渐朝“修改”甚至“废止”协议的方向发展。
其一,在美国政府内部,原来对伊核协议持积极稳健态度的国务卿蒂勒森、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和国防部长马蒂斯已经三去其二,而新任国务卿蓬佩奥和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都是有名的鹰派,后者甚至有“战争鹰派”之称,这使整个特朗普外交团队的立场统一于不利于协议存续的方向。其二,尽管多国努力斡旋,特别是法、德、英三国积极进行外交调解,但都难以影响特朗普的最终决定。在联合记者招待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称“不知道特朗普的最终决定如何”,而马克龙的立场和表态已渐向美方妥协。其三,伊朗态度强硬,称不会单方面执行伊核协议,并拒绝对现有协议进行任何修改,甚至威胁一旦美国中止协议,伊朗有能力利用现有核设施在4天内将浓缩铀纯度提升至20%。其四,伊朗的地区对手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近来动作频频,以色列展示“半吨资料”证明伊朗暗中发展核武,推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白宫则回应称以色列方面“情报可信”。
综合各种情况看,有一种可能是,特朗普宣布大幅修改,而不是单方面彻底退出伊核协议,这样既可将“球”踢回伊朗,迫其同意修改的新协议,在事实上废止旧的协议,又可避免承担更多的“道义压力”,减小国际社会的阻力。但无论是“修”还是“废”,伊核协议的未来都已危机重重。
意在打压伊朗地区影响力
特朗普对伊核协议的否定态度并非一时兴起,其不仅有反建制派势力和共和党内对伊强硬派的背书,更是美国新中东战略的关键步骤。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要旨是,在全球范围内有效调配各类战略资源,实现各地区利己地缘权力平衡。当前,美国集中精力进行大国争锋,在中东则保持“撤而不离”状态,欲以最小战略付出实现最大战略收获。在搞“离岸平衡”方面,奥巴马希望稳住伊朗,保持什叶派—逊尼派—以色列的三方平衡。
特朗普则选择站在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一边,认为伊朗从伊核协议中获利太多,应对伊朗加大打压。这一态度鲜明反映在特朗普对伊核协议的抨击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协议存在“日落条款”,仅能在生效期内限制伊朗发展核技术;二是协议未对伊朗的战略导弹,特别是能装载核弹头的远程战略导弹研发做出限制;三是协议让伊朗“大发横财”,有更多力量在中东多国“支持恐怖主义”,扶持军事代理人,成为地区动荡总乱源。不难看出,特朗普不仅要阻止伊朗拥核,更是要打压其日益扩大的地区影响力,而后者才是特朗普的主要目的。
因此,伊核协议危机的本质,是美国欲以协议存废为抓手,遏制伊朗,调整地区战略平衡,实现固盟、获利,并抓牢中东主导权。显然,这是一个“长期工程”,甚至不以伊核协议的废止为终点。
或带给世界多重不安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的战略意图要想成为现实,都要经过复杂多轮博弈的长期考验。美国毋庸置疑拥有当今世界最强的格局塑造能力,但其所想能否成真,还要看其战略是否符合历史客观规律。对伊核协议“动刀”,真能实现美国的战略意图吗?恐怕难度不小。
第一,伊朗不会轻易服软。尽管伊朗已被制裁数十年,国内经济面临新一轮困难,但伊朗素有大国雄心,自有应对办法;更何况,美国的漫天要价已涉及其国家核心利益。第二,欧洲未必亦步亦趋跟从美国。法国立场虽有摇摆,但英、法、德在伊核问题上的诉求与美国大不相同,稳定的中东、有效的能源供应方和既往外交成果,是三国的主要考量。第三,中东目前碎片化加剧,权力博弈复杂异常,谁都无法保证新加入的伊核“变量”能否使局势转为对美国有利。第四,即便在美国内部,特朗普的举措也遭受诸多反对。前不久,美国前国务卿克里在一个月内与伊朗外长扎里夫两次会面,共商对策。这种不同寻常的举动,反映出美国内部裂痕颇大。
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伊核问题若破局,将给世界带来多重不安:核扩散阴影将再度笼罩中东,不久后的朝美会谈前景或许更加晦暗不明;合作解决重大国际争端的模式受挫,强权与对抗的方法再获青睐;伊美、伊以、伊沙矛盾恐升温,且助燃中东多地乱局;最终在纷乱中获益的,或许只有恐怖组织,而受苦的,却是已经在中东动荡中不堪重负的无辜民众。
(作者:谷宁,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