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06日 星期日

    在四月里遇见四月的诗

    作者:周宪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06日 05版)

        【光明书话】   

        当今中国诗坛,女诗人并不多,女学者兼女诗人就更不多见。所以,四月是这不多见中的少数。

        今年四月的一天,四月发来微信,询我能否为她的诗集写点什么。后来,她就发来了部分诗作,这着实让我感到有点意外。我知道,四月在学术上很拼也很用功,可哪来时间和闲心去写诗呢?看来,用“才女”一类的俗话已不足以称谓四月的书写。

        原来,四月一直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扮演诗人与学者的双重角色。学术研究需要理性思辨,尤其是美学当属哲学,抽象思维和逻辑推演是基本功;写诗则另当别论,任情绪与想象天马行空,恣意徜徉。我猜想,四月是幸运的!她有幸在人类精神的两个世界里探索,在抽象世界里疲惫了,可以返回感性想象的家园歇息;反之,厌倦了张扬感性的情绪化宣泄,又可步入概念王国分享思辨之乐。当代心理学家们所焦虑的大脑左右半球冲突,所担忧的“优势半球”问题,在四月那里全然不存在。所以说她是幸运的,生活在多彩的双重世界里,观察、体验到生活世界中人们视而不见的意象,感悟稍纵即逝的瞬间,这些都融入了诗行,形成了四月有鲜明江南水韵情调的诗风。

        在人们的印象中,诗人多乖张癫狂,学者多迂腐拘谨。那么,如果一个人既是诗人又是学者该当何样?如果她进一步是一个有天分的诗人和有造诣的学者,又会如何?她会不会用学者的儒雅和智慧去写诗?她会不会用诗人的激情和想象去做学问。读一读四月的诗作和著述,答案是肯定的。在四月的诗里,你可以感悟到深刻哲理与人生感悟;在四月的著述中,你常会发现富有诗意想象力的叩问与应答。

        随手拈来几句四月的诗:“日与夜擦身而过,这是我们落入凡生的大地。举目时十里春风,回眸处已是一池秋水。”几句诗深蕴着诗人对“逝者如斯夫”的时间与人生感悟,对春秋交替万物依旧的哲思。令人想到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中的许多著名的诗句,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品味四月如下诗行的意蕴,“没完没了的秋天,果实的诱惑。晒着太阳的人们,好似无比的富有。在这轰轰烈烈的时代,我呆呆地回眸,只见空荡荡的枝头挂着,空荡荡的时光。”不禁悟出禅宗的某种深邃教义,或是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某种理念。

        在四月里遇见四月的诗,像是欣赏四月的风景,享受四月的时光。读着读着,不知何故地迸出王维的两句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好像是对四月诗歌意境的一种绝妙概括。在今天这个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甚嚣尘上的时代,在一个高校校园如赶场一样忙碌的境况下,问学之余的一份闲心委实来之不易。“人闲”非百无聊赖,“心闲”却最重要,只有当心闲下来时,才会在意“桂花落”,才会感悟“夜静春山空”。不消说,心闲乃是与诗真正照面的契机,只有在此时,海德格尔“诗意栖居”命题深邃的美学意义才会彰显出来。

        (作者:周宪,系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四月的沉醉》 四月 著 译林出版社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