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06日 星期日

    岭上茶叶云中歌

    作者:本报记者 蒋新军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06日 10版)

        手捧春茶的土家族姑娘。本报记者 蒋新军摄/光明图片

        采茶比赛。本报记者 蒋新军摄/光明图片

        山间茶园。本报记者 蒋新军摄/光明图片

        “茶叶啊茶叶,风吹雨打你不怕,致富劳农益大家,让我们发发发。”朴素的歌声,让我注意到了李远娇大姐,她正与姐妹们在茶山上忙着采摘新鲜的茶叶。

        今年61岁的李大姐是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长乐坪镇石桥沟村的一位普通茶农,她照料着自己的两亩茶园,一年下来能增收5000多块钱,平常大多数时间她都去城里帮子女带小孩。“我唱的歌都是自己即兴创作。”生性开朗的她自豪地说,她还是广场舞队的领队,言语中透出一种幸福感。

        她的幸福感与茶有关。

        五峰县是因茶而闻名的土家族自治县,拥有81%的森林覆盖率,境内群山叠嶂,茶叶是支柱产业。春季,行走在五峰的乡间,只见漫山遍野的绿意映入眼帘,一垄一垄修剪整齐的茶树把山坡装点得分外动人,仿佛铺设在大地间的琴弦,当茶农们开始忙碌的时候,就成了这琴弦的演奏者,拨弄出一曲悠扬的劳动之歌。

        “茶工万计、骡马千匹、木船百只、街市热闹、通宵达旦”,历史上,五峰是武陵山茶区的重要节点,作为宜昌红茶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这里是中俄万里茶道的茶源地之一。形成于明清时期的古茶道横贯该县全境,数百年前,“宜红茶”就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誉满世界。

        4月中旬,2018首届中国茶旅大会在五峰举办,位于五峰渔洋关镇的湖北西南茶叶市场正式开业,来自周边省市的商家和游客,在茶叶商铺和展位上品茶、选茶、购茶。这些商铺里,就有来自长乐坪镇石桥沟村的“千丈白毫”,小小的茶叶里,浓缩了茶农骆定银父子两代人数十年的奋斗。

        骆定银目光炯炯,精神矍铄,虽然早已退休,但厂里少不了他的指导。他告诉我,39岁时,他接手了村里的白鹿庄茶厂,当时厂里连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为了解决困境,他外出研学,并把茶叶专家请来厂里做技术指导,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通过分析茶叶采摘时间段和产量产值,他在全县率先开发一叶一芽、二芽的毛尖茶,并加工出五峰第一罐“毛尖茶”。之后在各级茶叶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骆定银全力打造品牌,申请注册了“千丈白毫”商标。凭借品质优势,“千丈白毫”先后获得多项荣誉。

        品牌出来了,石桥沟村茶叶产业活了,骆定银把他刚毕业的儿子骆迅叫回村,接手茶厂,父子俩齐心协力带动村民发展茶产业。这些年,骆迅协助村里能人先后建起了5家新茶厂,辐射周边村落发展茶产业,全部主制毛尖茶。如今,石桥沟村茶叶面积从原来不足500亩发展到5000亩,全村户户种茶,成了有名的“毛尖专业村”。现在,村里还在开发茶园风景,茶旅融合发展。

        “土家有好风景哎,尽在摆手中,摆呀么摆起来哎!”在渔洋关镇的青岗岭生态茶园里,具有土家族风情的歌声飘荡在云雾缭绕的山间,显得旷远无比,简单易学的舞步吸引了游人跟着一起摇摆,人们陶醉在这茶乡的春天里。

        (本报记者 蒋新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