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四川成都一家传媒公司的副总,年薪18万元,一边是秦巴山区一个偏僻山村的党支部书记,全年工资6480元,该怎么选?年轻的李君放弃了高薪,选择了山村,回到了家乡,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身在他乡 心在故土
岫云村,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的一个偏僻山村。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这个本就贫困的村庄变得满目疮痍。看着家乡的境况,心急如焚的李君放弃在成都的高薪工作,主动申请回村担任村主任助理。
岫云村没有矿藏,只有满山遍野的绿色产品和生态畜禽。李君邀请相熟的10余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代表到村里考察,结果让他很无奈:山大,没有路,无法投资。
要想富,先修路。可修路碰到了难题——没有钱。
“哪怕讨口要饭,我也要把路修通!”李君四处筹钱。他舍不得买卧铺票,遇上节假日,连硬座都没有,就在火车过道里蹲上几十个小时。最后,他筹集了85万元,加上国家的配套资金,终于可以修路了!
当选支书 全力以赴
就在李君为家乡奔波的时候,传来了村党支部换届选举的消息。一夜未眠之后,他背着新婚的妻子,只身回到村里报名参加选举。村里人认准了这个新的领路人,李君高票当选。
当选后,李君迅速投入到工作中,第一件事就是修路。经过全村人不分昼夜的努力,2010年2月12日,农历腊月二十九,一条平整宽阔、连接山里山外的马路终于贯通。这条路迎回了外出打工的乡亲,迎来了深受感染的妻子,也迎来了新的一年。
正月初五,村里就召开村民大会和党员大会,最后形成了3个对全村发展至关重要的决议:一是建立村级公益基金,解决村里无钱办公益的难题;二是决定集体成片建房,全村新建住房都要统一规划;三是通过帮扶决议,改变大家集体意识淡薄的局面。
岫云村山清水秀,家家户户都用传统方法饲养土鸡。李君知道土鸡蛋在大城市稀缺,就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对全村养殖情况进行摸底,推动成立岫云村土鸡合作社,注册“岫云”品牌,采取“支部+协会”的运作模式。李君还赴成都、重庆联系销路,合作社与多家超市和礼品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最终,仅土鸡蛋一项,每户年均增收1800元以上,全村实现产业收入近200万元。
在推进产业发展时,李君发现,城里人对生态食材需求旺盛,却没有购买渠道;山里乡亲有健康生态食材,却找不到销售渠道。2014年3月,李君通过互联网组织60多个企业和爱心家庭,在岫云村开展了第一次“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现场认购56万多元的农产品。
“互联网+小农经济”破解了山区经济发展的难题。两年多时间,李君多方奔走,协调5000余户城市家庭结亲认购贫困户的农产品,带动周边约100个村、3000多农户销售2800余万元农产品。
脱贫攻坚 岫云品牌
对贫困户实行上浮收购价,年年有增长;对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户,通过“爱心拍卖”帮他们致富。“他们也许一年只能养一两只鸡,但也是劳动付出,企业可以通过爱心拍卖实现有尊重的救助。”李君说,这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了“等靠要”思想。
2016年,在李君的努力下,以岫云村为品牌的扶贫体验餐厅在成都开业。餐厅的厨师和服务员都来自岫云及周边村子。他们说着家乡话,卖着村里的产品,讲着村里的故事,收获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更是精神上的满足。
岫云村逐渐走出了一条以村为品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整村脱贫致富。2014年,四川省委表彰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要找党员和群众座谈。好几名党员悄悄地跟李君“打招呼”:“李书记,我们不得说你好话哟,说你好话你就调走了,我们怎么办啊?”
2015年年底,李君在回村路上出了车祸,肋骨断了6根,但惦记村里的他只在医院住了13天,就悄悄出院了。
“如今乡亲们的腰包更鼓了,辛苦奋斗换来的幸福甜得很。”李君说,返乡奋斗这10年,是他这辈子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本报记者 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