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以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为话题来探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我认为可以用“五个发展”对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做个概括,就是集聚发展、数字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和共享发展。其中,集聚发展是最基础也是最普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最重要的发展方式。经济学领域早就对集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比如集聚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可以使信息快速地流动,还能产生艺术效应。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也具备这个特点,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载体,市场上活跃而有影响的企业基本都在探索文化产业集聚。
中国文化的产业集聚有哪些特点?首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企业集聚的阶段。最早的园区是一种自然集聚性的文化产业园区,我将这种企业集聚的方式称为房东式管理。这种管理比较粗放,一般由业主提供办公空间及最基本的物业服务。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可称之为公共服务型园区,即出现了一批专业从事文化产业园区经营的机构,这种园区我们统称为物理形态的文化产业园区。第一,它要有特定的空间;第二,要有一定数量的同类或是关联度高的企业聚合;第三,有完善的公共服务;第四,要有品牌产品或特色产品;第五,要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第六,要有观赏性和展示性;第七,要有开放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已经超越了物理型园区的模式,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服务型园区,园区由物理空间转向虚拟空间,利用互联网搭建平台,通过互联网及软件等为企业服务。网络服务型园区的价值在于,首先它解决了高房租、高投入的硬件问题。我国的一线中心城市房屋租金高,高房租增加企业成本,影响企业发展,而网上创业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其次,网络服务型园区的人才共享模式解决了企业普遍的人才培养难题。再次,它提供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服务。在我看来,未来网络服务园区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出现了另外一种集聚方式,可称之为项目集聚,是指特定的空间里集聚的不是企业,而是项目,它依托的载体和平台是众创空间。将各类项目集聚在一起,遴选有投资价值的项目,是众创空间的主要目标。
近些年,业界开始关注另一种新的集聚形式,我将它称为“要素+业态”集聚模式。“要素+业态”集聚重视的是在特定空间里的生态圈,这种生态圈有利于各种资源要素和业态的聚合。这种集聚关注的点是个空间概念,涉及城市发展动力学的理论。美国学者弗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里认为,有无创意或创意的多少,不取决于有无学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有创意的人。创意阶层理论与我们现在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契合,但创意阶层理论没有就如何集聚创意阶层这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场景理论则探讨了如何集聚创意阶层的问题,提出该理论的芝加哥大学教授克拉克认为,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形成众多有活力的场景。场景包括五个基本要素:社区空间,人群,便利性文化生活设施,多样化活动,共同价值观。这五要素的聚合,可以为集聚创意人才创造条件。场景理论为我们观察和分析文化产业集聚提供了新的视角。乌镇发展模式就与场景理论相契合。乌镇是社区空间、人群、便利性文化生活设施、多样化活动、共同价值观完美结合的一个案例。它有特色文化空间,有众多的人流,有各种便利性生活文化设施,有定期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其中如世界互联网大会和国际现代戏剧文化节等都非常有影响力。
国内一些城市提出的功能区概念也与文化场景理论契合。比如南京很好地把工业建设和文化场景结合在一起,把功能区建设作为南京文化产业园区的抓手,比如老城南历史城区以秦淮河、夫子庙作为文化载体,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集聚一些新的要素,将这个城区打造成南京非常有影响力的,既有众多传统文化生活设施和活动,也有众多现代文化生活设施和活动,具有多种业态的区域。
总的来说,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呈现出企业集聚、项目集聚、“要素+业态”集聚等多种形态,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集聚方式各有其特点,三者互相补充、不断丰富。同时,文化产业集聚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当地的文化资源、产业业态等,应因地制宜。
(作者:祁述裕,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