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珊德(Alessandra Lavagnino)教授曾于20世纪70年代到上海外国语学院任教,后又于90年代在意大利驻华使馆任新闻参赞。她利用业余时间翻译出版了意大利版的中国文学巨著《文心雕龙》,以及小说《金锁记》等,并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书籍、评论和文章,是当今意大利著名汉学家。围绕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特色、孔子学院在促进中意两国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本报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
兰珊德回忆说,20世纪70年代她前往中国教授意大利语时,那时的中国还很封闭,可以说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所知很少。她说:“今天的中国显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重要的一点是,除了简单地获得知识,中国已经意识到还要在文化和学术领域进行投资,正如中国国家汉办对孔子学院进行投入一样,我对此要表示由衷感谢。汉办对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大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这所孔子学院创办9年来,汉办对孔子学院的发展和各项计划均给予了大力帮助,使意大利学生们有机会更好地认识中国,更好地完善自己,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得益于汉办的长期支持,我们实现了许多非常美好的计划。”
特色是办好孔子学院的要诀
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教授汉语。兰珊德介绍说,孔子学院开设了不同水平的汉语培训课程,并在一些中学开设有孔子课堂。为满足教学需求,孔子学院会派出汉语专业学生担任老师,这为这些年轻教师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米兰国立大学对此也感到十分满意。
兰珊德说,除汉语教学外,我们相当一部分精力用于组织和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主要包括召开专题研讨会,出版学术专著,举办各类演出、展览等。例如,米兰世博会期间,孔子学院组织出版了《意英中食品与营养学词典》,与米兰世博会“滋养地球,生命能源”的主题相契合,得到米兰世博会组委会的肯定和支持。此外,我们还曾在米兰组织关于《文心雕龙》的研讨会、关于美国旅华作家赛珍珠的研讨会,并在研讨会结束后编纂了相关学术出版物。近期,我们还将组织关于“一带一路”的研讨会。
兰珊德认为,米兰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民众的欣赏水平和文化需求很高。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需要通过组织层次较高、独具特色的专题活动,进而达到传播和推广中国优秀文化的目的。可以说,组织开展具有高水准,且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活动,已经成为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大特色。我们组织的各类活动往往能够取得巨大成功,除了本校学生外,还吸引了很多米兰市民,甚至伦巴第大区民众的积极参与。例如,不久前我们曾在米兰国立大学组织了一场关于中国当代电影的讲座,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听众中有许多是米兰普通老年人,他们也渴望了解今天的中国。
要满足人们对了解中国的渴望
兰珊德承认,即使在今天,绝大部分意大利人对中国的了解依旧很少,而且大部分了解都是通过媒体报道等间接经验获得的。在她看来,意大利人渴望了解中国,首先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和意大利人脑海中的中国有着巨大不同,意大利人渴望了解今天的中国为何如此重要,为什么说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方式让意大利人更好地认识中国,这也是孔子学院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自从开设孔子学院以来,兰珊德担任外方院长的孔子学院组织的各类活动总是能够获得巨大成功,总是能够吸引各行各业的观众。她说,孔子学院通过多年辛勤工作得出的经验是,如果孔子学院付出努力,就能够在促进意大利人对中国文化了解方面获得成功,就可以在满足民众渴望了解中国的需求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因此,慢慢地通过举办各类活动,真正使意大利人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这应是孔子学院努力的方向。
她进一步表示,此外,中国文化和意大利文化中都有超越国界的、人性共通的美好存在。例如,尽管中国作家的作品与西方作家的作品有着很大不同,但其中蕴含的人性美好则很容易让意大利读者接受。某些情况下,意大利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但通过我们的努力,至少可以使一部分民众不再仅仅只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通过孔子学院向他们提供鲜活的信息,使他们认识到在遥远的地球另一边,还存在着中国这样一个美好的国度,一个如此重要的文明,这也正是我们孔子学院的使命。
兰珊德说,近年来,孔子学院发展得越来越好,已经成功建立了与米兰各界的联系,现在可以很方便地和米兰市政府、斯卡拉歌剧院、各大博物馆等洽谈合作。例如,米兰国立大学大教室的对外场租费通常是5000欧元一晚,而对孔子学院则完全免费。米兰各界已经逐渐了解孔子学院,认识到孔子学院组织的活动具有社会价值,与孔子学院建立了相互信任。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是我当初不曾预料到的可喜局面。
(本报罗马4月30日电 本报驻罗马记者 陈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