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26日 星期四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主任医师杨申淼:

    为患者治病 更要为他们宽心

    作者:本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26日 04版)

        【我奋斗我幸福·劳动礼赞】

        白血病、淋巴瘤……多数患者拿到这样的诊断结果,无异于接到了死亡判决书,悲伤、恐惧、绝望等各种负面情绪瞬间袭来。杨申淼每天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因此,她不仅要为他们治病,还要为他们宽心。

    “面对患者渴求的眼神,真不忍心拒绝加号”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血液疾病研究所。杨申淼是这里的一名医生,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

        很多公众对此类疾病产生误解,认为一旦患病就是得了绝症。事实上,此类疾病非常复杂,分很多种亚型,并非每一种都那么凶险。因此,在出门诊的时候,杨申淼既要准确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还要耐心沟通,帮助患者消除恐惧,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也正是因为这样,杨申淼看病的速度比较慢,通常看一个病人至少需要15分钟。“要把病跟患者说清楚,特别是新确诊的患者,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杨申淼说。

        每周一、周二和周四的下午,都是杨申淼出诊的时间。医院开放的专家号源是15个至20个,由于患者多,杨申淼索性直接开了20个,即使这样,仍远远不够。很多患者跑到门诊请她加号,她通常都会答应。“面对患者渴求的眼神,特别是外地患者,真不忍心拒绝。”杨申淼说。

        张振生是杨申淼的老病号,有一次,因胃部不适,张振生在友谊医院做了个胃镜检查,取到病理报告时,已经是下午3点多钟,但因为急于让医生做诊断,就赶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此时已经是医院的下班时间,但候诊病人依然很多,在说明情况后,杨医生立刻给我加了号。”张振生说,“到了22:10,终于叫到我的号。这么晚了,等着的人都觉得非常疲倦,但杨医生仍一丝不苟,认真看完病理报告后给出治疗建议,并嘱咐一周后来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作为一个医生,除了要善良还要有担当”

        杨申淼认为,作为一个医生,除了要善良还要有担当,这也是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传统和精神。“我没有做什么开创性的工作,我只是把‘担当’二字落实在诊疗的方方面面。”曾经有位70多岁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其他医院诊断后十分焦虑。为了把白细胞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他开始注射干扰素、口服化疗药物。然而,白细胞恢复正常却伴随着药物不良反应:消瘦、乏力、流感样症状。经人推荐,这位老人来到杨申淼处就诊。详细了解病情后,杨申淼认为他没有治疗指征,可停药观察,但患者非常犹豫。

        于是,杨申淼为他详细讲解了专业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知识,告知他这是一种惰性淋巴瘤,当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因此只有活动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人才需要治疗;更早的治疗并未带来生存获益,反而会因药物毒性造成不必要的器官损伤、降低生活质量;单纯的白细胞增多并不说明疾病活动……直到老人说:“好的,我信你,我不吃药了。”

        在随后的监测过程中,患者的白细胞在短期内增高明显,但状态都在逐渐好转。“虽然这是预计到的,但我也不免担心病人会因为这个再次焦虑。我问病人怕不怕?还信不信我?”没想到,一改往日的焦虑,这位老人告诉杨申淼:“不怕,我相信你!你知道吗?我又开始去公园跳交谊舞了。”杨申淼不无感叹:“作为一个医生,停一个药可比开一个药需要有更多的担当。”

        “作为医生,一切都该从病人出发,无论是观察等待的策略还是一年20万元的药品,如果患者能最大获益,那么,我愿意和他们一起承担风险、努力一试。”杨申淼说,“虽然大家都知道,医生这个职业本就充满了无数遗憾,但我和我的同事们更知道,每一天,患者的希望在我们手中延续,家属的亲情从我们这里落实,我唯有全力以赴。”

        (本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