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也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格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
1.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的丰富内涵
共建共治共享,是理解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的三个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这样的部署既鲜明体现了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又体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既互为前提又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目标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的根本特征。
共建共治共享,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共建”,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全体人民共建发展成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意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巨大智慧和决定力量。“共治”,就是要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治理国家和社会,优化社会治理多元主体格局,支持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共享”,就是要坚持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发展和治理成果,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朝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可以说,共建共治共享的提出,凝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全国人民社会治理探索的集体智慧,既是对过去5年我国社会治理实践探索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未来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目标。
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建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共治要以体制创新为关键,共享则要以公平正义为保障。只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才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因此,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既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也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美好愿景的实现。
2.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实践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突出标志是:党的建设在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特别是在基层普遍增强,确保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正确政治方向。社会治理基础性制度在多个领域获得新突破,包括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特别是养老金并轨改革、群团组织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更加重视人民主体地位,各地方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组织群众的新途径新办法,开创了群防群治新局面;深入推进基层自治,新型社区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并创新协商民主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信用管理等制度建设,促进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
通过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深入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着力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发展难题和短板问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5年内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近6000万低保人员和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治安形势实现较大好转,社会大局持续稳定,近几年群体性事件、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等明显下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强。
同时也应清醒看到,我国社会治理领域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和风险。国外一些不愿看到中国由大变强的势力渗透加剧,给我国社会治理增加新压力;国内经济风险隐患容易向社会、政治领域传导,给社会治理增加新难度;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给社会治理提出新课题;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给社会治理增添新变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给社会治理提出新要求。这些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着力打造健全高效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3.进一步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环节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发力,并且形成合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健全相关制度体系,使党的领导真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强化各级政府抓好社会治理的责任制,发挥好各级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职责。同时,要引导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思路,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还要强化法治,充分发挥法治对社会治理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总之,要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在这种情况下,要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特别要运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手段,建立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指标体系,汇聚整合各领域矛盾信息,运用数据分析模型,关联发掘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和矛盾隐患,提高对各类社会矛盾的发现预警能力,形成集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综合研判、跟踪督办、应急处置于一体的工作体系,及时排除、预警、化解、处置各类矛盾风险。还要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安全是最大的民生。这就要求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改革完善安全生产管理、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预测预警预防,建立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防控体系。要加大投入,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国社会治安形势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必须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依法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惩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整治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网络传销等突出问题,切实保护人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针对现代社会容易产生的各种情感、心理、精神性疾患,必须高度重视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手段,培训心理知识,指导心理健康,调节社会情绪,构筑社会心理防线,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要切实找准解决我国现实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之突破口,依托专业团体和专业人士,搭建社会心理综治工作平台,建设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危机干预机制,不断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要不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特别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动作用,不断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努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石。
加强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够为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供根本保证。要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确保社会治理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夯实社会治理的思想基础;要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群众工作水平;要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完全可以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定会不断取得新成效,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必将不断完善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魏礼群,系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