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25日 星期三

    纸书电子书有声书并驾齐驱的阅读时代

    作者:本报记者 李盛明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25日 14版)

        卢重光画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环球科技】

        如果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么在科技腾飞的今天,你完全可以随身携带一个大型避难宫殿——电子书阅读器和互联网的存在让你把一个图书馆的书放在手边成为可能。

        人类阅读的历史很长了,相比之下,全球最受欢迎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才刚过10岁生日。然而就是十几年,人类阅读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纸质书依然销量不减,电子书变得越来越普及,而有声书则是热爱阅读人群的新宠。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关注科技为人类阅读带来的创新和改变。

    1.阅读形式 日益丰富

        人类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有莫名的恐惧,这也解释了为何有时科技进步一开始给人们带来的更多是担忧。好在,时间证明了,人类对于科技发展的许多害怕与担心不过是杞人忧天,电子书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佐证。

        如今,从亚马逊第一代电子阅读器Kindle发布至今,已经十年。它并没有“干掉”纸质书,相反却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纸质书的销售。有的人以电子书的形式阅读完了一本书,因为特别喜欢,会倾向于再买一本纸质的版本收藏在家。有的人,特别喜欢一本纸书,读过很多遍了,依然希望能随身翻阅,则还会再购买一个电子版的。

        如果你特别喜欢《红楼梦》或者《追忆似水年华》这种大部头,那么电子版真的可以成为你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因为以电信号存在的文本,重量可以忽略不计。

        电子阅读对于出版业的革新来说更为关键。如今,纸电同步发行渐成趋势。纸书和电子书是相互促进,而非相互对抗。十年来,人们的阅读方式以及图书的出版方式均随着阅读数字化的普及而发生了深刻改变。根据亚马逊中国的数据显示,2017年重点书籍纸电同步发行的比率与2016年相比增长近60%,纸书和电子书同步发行渐成趋势。平均而言,2017年上线的纸电同步图书销量为同期非纸电同步书的3倍多。其中,如《沙丘》《爆裂》和《白先勇细说红楼梦》的纸电相互促进效果明显。

        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都是阅读形式的不同。然而,与许多人印象里现代人不如以前爱读书的感觉不同,爱阅读的人并没有减少,只是阅读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了。根据美国皮尤调查中心最新统计显示,美国人通过各种方式的阅读消费都在显著上升,特别是有声书的增长趋势成为其中一个亮点。如今,每五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在“听书”。

        这份2018年1月的调查结果显示,74%的美国人在过去的12个月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在读书,这一比例自2012年以来大致不变。其中,纸质书的阅读比例与2016年的统计数据接近,比较显著的是美国读有声书的人开始增多,从2016年的14%上升到目前的18%。

        大体上,美国人每年人均读书量为12本,普通人在过去12个月内的阅读量是4本,这一数据自2011年有这项统计以来大致不变。

    2.电子书的江湖

        在电子书阅读器领域,亚马逊稳坐头把交椅。根据美国Euromonitor市场调查机构统计,Kindle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达60%。不过,即便是电子阅读,形式也在日益多样化,除了强调“沉浸式阅读体验”的Kindle外,很多人也在同时使用平板电脑和手机进行阅读。

        假如读书也是一个江湖的话,那么这个江湖里人群的界限在逐渐模糊。传统上的纸书派和新晋的电子书派有了越来越多的交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执着于一物,而是纸电同步使用。具体到电子书派里,也细分成至少3个小派别:专业的电子书阅读器派、平板派和手机派,他们在电子书的领域里厮杀,未来鹿死谁手尚未见分晓。

        皮尤调查中心统计显示,虽然电子阅读有显著的增长,但是相较于纸质书,美国人在电子书方面的消费还是偏少。39%的美国人声称他们只读纸质书,29%的美国人纸质书和电子书都读。7%的美国人声称在过去的12个月里完全不看纸质书,只看电子书。从统计数字上来看,确实存在某个年龄段的美国人只以电子形式读书的现象,但是这部分人放在美国整个人口体量里来看的话,还是非常少的。10%的18岁至29岁的美国人只读电子书,而这一比例在50岁至64岁的年龄段是5%,在65岁以上的年龄段是4%。

        这与中国的统计数据很不一样。根据亚马逊中国发布的《全民阅读报告》,55%的中国人纸电一起读,而只读电子书的中国人比例从2017年的4%飙升至2018年的19%。这显示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也在飞速地变化。

        《全民阅读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以电子书为主要阅读介质的受访者占比为19%。从年龄段看,80后以阅读电子书为主的占比最高,为22%,其次是70后和90后,占比分别是19%和18%。

        对于阅读电子书的设备选择上,Kindle电子书阅读器是受访者选择最多的设备,有69%的受访者选择用Kindle看电子书。其中从年龄段看,随着年龄递减,使用Kindle设备的占比递增。00后、90后的这一占比相对较高,分别达78%和73%;80后、70后、60后和50后的占比为65%、55%、51%和41%。

        人们的刻板印象里,只读电子书的人(在电子书阅读器、手机和平板)似乎没有喜欢纸质书的人学历高。然而,美国的统计数据却并非如此。

        在美国,只读电子书的倾向性与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的相关度并不高。皮尤的调查报告显示,7%的美国大学生只读电子书,而在高中肄业的人群中,这一比例是5%。

        不过在美国,在是否更爱读书的倾向性统计里,显示了与受教育程度和年龄上的相关性。大学毕业生比没有读过大学的人更爱读书,年轻人比65岁以上的老人更爱读书。

        这一统计结果与中国的差距也很大。根据《全民阅读报告》,从年龄分布看,中国的50后、60后以及70后的阅读量相对较高,这三个年龄段年均阅读10本以上的占比分别为62%、57%和56%,高于80后、90后和00后的45%、47%和53%。而50后、60后和70后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平均每天阅读时长也更长,每天阅读超过1个小时的50后、60后和70后占比分别是59%、49%和40%,80后、90后和00后的这一占比则均是32%。

    3.从设备创新到内容创新

        很多人执着于纸质书的原因是因为传统的阅读形式有其固有的优点。比如,纸书是反射光式的阅读,而手机和平板类的发光屏幕看久了让人的眼睛更容易累。特别是,纸书内容更加单一,而看手机则很容易被广告和通知所干扰。因此,一个家长看到小孩长时间在看纸书和在看手机的反应显得截然不同。

        专业的电子书阅读器着力于开发不刺眼的屏幕和提供更倾向于纸书的阅读体验。这种科技创新的成功,可以转化为销售上的成功,Kindle的成功即来源于此。不过,手机和平板的好处是,它是一个你既有的设备,不需要另外购买,而电子书阅读器当然阅读体验更好,但却需要额外再多买多带一个设备,这之间的取舍需要爱书人自行权衡。

        相较于设备创新,内容上的创新则更具颠覆性。电子阅读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给读者提供完全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比如,对于讲究效率的人来说,新买一本厚厚的纸书,很难找到文中精华。电子书阅读器则能通过分析大众阅读的数据,将很多人标注过的“金句”和“重点段落”找出来,并反映到你自己的电子阅读器里。这样一来,如果你愿意的话,你买到的每一本电子书,都可变成“名家批注”版。

        对于学习性阅读来说,电子书阅读器的好处就更加明显。Kindle有一个广受好评的“生词提示”功能,通过设定英文水平,自动把一些在你水平之上的生僻字以字典的方式给予注解。这样在你挑战一本比较难读的书时,就不用老是翻字典一个个地查了。

        除此之外,近两年来,“听书”渐成风潮,这更可算是新时代的书籍内容创新。现代人工作繁忙,特别是大城市的人在交通上花费的时间很多,这时“听书”就成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亚马逊美国的有声书服务这两年快速增长,而有声书的服务在年轻群体里广受欢迎。美国皮尤调查中心报告显示,在18至29岁的美国青年中,有23%的人在过去12个月里听过有声书,而在2016年时这一数字仅为16%。

        对于美国的大学生来说,在过去12个月里读过至少一本纸质书和听过至少一本有声书的比例比2016年上升了6到7个百分点。特别是,在过去12个月听过至少1本有声书的高中毕业生的比例,从2016年的9%上升到最近1年的16%。居住在偏远郊区的美国人的这一比例从2016年时的10%上升至17%。

        在中国市场,阅读变化的速度显得更快。亚马逊Kindle中国区销售副总裁左红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用户对电子设备的玩法以及需求相比其他国家要高很多。以Kindle为例,2013年Kindle全系产品进入中国,目前,中国已经成为Kindle设备销售的全球最大市场。相比其他市场,中国读者对Kindle功能上的需求也更多样。”

        确实如此,中国市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超乎想象。近两年来,随着知识付费的经济模式日渐成熟,诸如知乎、喜马拉雅等平台都在大力推广与“有声书”相关的各种付费服务,并取得不俗的成绩,这体现出中国人在学习和阅读方面热情从未消减,只是形式越来越多样了。

        (本报记者 李盛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