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24日 星期二

    河北平山:

    创新金融扶贫机制“贷”动群众增收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见习记者 陈元秋 本报通讯员 闫鹏飞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24日 10版)

        本报讯(记者耿建扩 见习记者陈元秋 通讯员闫鹏飞)“去年合作社寄养在俺家的两头猪,年底卖了个好价钱!今年又给俺发了两头,照着这光景发展下去,生活没问题了。”河北省平山县蛟潭庄镇水渣沟村48岁的农民高拥军,看着自家刚翻盖的四间新房,畅想着以后的好日子。

        给高拥军提供猪崽儿并回收寄养猪的,是河北省平山县民利种植专业合作社。从2015年开始,高拥军每年给合作社养两头猪,只要保证纯粮喂养不加饲料,年底合作社就会以每斤高于市场价两块钱的价格回收,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他还把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合作社,每年可分红2500元,加上在合作社养猪场务工,每月有1500元工资,小有积蓄后他入股了合作社养猪场,年底又有一笔分红,还享受了县里的危房改造政策。高拥军不仅告别了破旧漏雨的土坯房,还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像高拥军一样受益于该合作社的农家猪寄养项目的农户还有很多。“借助县里金融扶贫的好政策,我们企业越做越大,带动乡亲增收致富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民利合作社总经理樊利堂高兴地说。据介绍,该项目从2015年实施以来,已累计发放仔猪3890头,覆盖1379户农户,其中贫困户486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

        长期以来,金融“缺血”一直是困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难题。为此,平山县坚持把金融扶贫作为“贷”动脱贫攻坚的重要杠杆,本着“利于贫困群众脱贫、利于金融部门运作、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大力实施“政银企户保”多方联动扶贫模式,探索创新了三个平台支撑、三级金融服务、三种模式增收的“三三三”金融扶贫工作机制,有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本,资金是保障,金融扶贫一招棋活,产业扶贫全盘皆活。”平山县扶贫办金融扶贫组负责人秘文军表示。

        平山县政府建立了扶贫贷款担保平台、扶贫投融资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三个平台,由县财政整合1亿元贷款担保基金,为产业扶贫贷款提供产权抵押担保服务,实现贫困户贷款“零风险”,解决了贫困群众贷款创业的后顾之忧。

        同时,按照“站点到乡、网点到村”的思路,该县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的服务体系。县级组建金融扶贫服务中心,负责做好宏观指导、政策制定等工作;乡镇成立金融服务工作站,负责配合对承贷户条件的审核和贷款贴息发放工作;在全县260个贫困村设立金融服务处,配合合作银行做好贷款户的认定推荐、评级授信、贷后管理、贷款偿还等工作。三级金融服务体系使每一个符合政策的贫困人口都能按需获得贷款,打通了金融扶贫绿色通道。

        为有效促进产业扶贫,该县坚持因人因企承贷,以三种模式精准分类施策。对效益高、前景好、带动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规模化园区,实行“户贷企用”的红利分享模式;对有返乡创业、自主创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户贷户用”的自主创业模式;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及股份制经济组织,实行“企贷户用”的龙头带动模式,不光要求用工要优先雇用贫困人口,还根据带动的贫困户数量实行差别化贴息政策。截至目前,该县已为4000多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15亿元,扶持规模化园区25家,扶贫龙头企业50家,带动了209个贫困村8791个贫困户23509名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