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刘旺、王亚平和邓清明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来自北大、清华、人大等6所高校的青年学生代表座谈交流,共话航天梦。现摘编与会代表发言,以飨读者。
矢志航天梦想
航天员邓清明:20年来,我三次入选备份乘组,三次与飞天失之交臂,时至今日,我仍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始终拼搏在航天梦的新长征路上,时刻准备接受挑选,为国出征。对一名优秀的航天员的选拔体现在每时每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都能以最佳状态迎接挑选。航天员的生涯,就是一个选拔接着又一个选拔,选拔结果的宣布既是上一轮选拔的结束,也是新一轮选拔的开始。大家都要把以往的结果归零,迅速调整身心状态,迎接新的挑战。我愿永远做筑梦九天的基石,守望初心,坚守寂寞,加紧备战空间站任务,随时接受党和人民的挑选,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学生李晨宁:丰功伟绩使人铭记,背后的英雄和精神亦值得歌颂和传承。中国的航天人,耕天思绪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他们前赴后继、矢志不渝!中国的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它们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航天梦的种子。如今,梦的种子已然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高中毕业时,我便义无反顾填报清华大学的航空航天专业;在校期间,我深受钱学森、钱伟长和郭永怀等力学大师鼓舞,坚定了把祖国的飞天梦视为自己一生事业与追求的信念;临近毕业,我决心去祖国空天事业的一线挥洒热血。作为一名国防生,我定不忘初心,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学生李昌强:我对航天这个伟大的事业一直有着无限的憧憬。高中毕业后,我以国防生的身份进入宇航学院学习,真正开始了我追逐航天梦的路程。以前我只看到航天员这个群体的荣耀,在进入大学后,我才慢慢认识到,航天员这个群体的荣耀背后,是为了梦想的无尽付出。作为一名国防生,我也面临着学业、训练和学生工作多个方面的挑战,这种情况下,给我鼓励的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正如航天员全体为飞天梦想不断坚持,我也坚信:“梦想能到达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会到达。”
立足本职岗位
航天员刘旺:飞天之路,虽然辉煌却无比艰辛。超重耐力训练、失重飞行训练、隔绝心理训练,每一项都在向人的生理极限挑战。但是,拼搏的人生最壮美,最泥泞的道路,才能留下最深的足迹。在通往太空的道路上,我每一天都在拼搏着、奋斗着。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努力和拼搏,才能让我在出征太空时,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经常讲这样一句话:“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这句话要求我们对待每一次偶有的成功,都要以成绩为起点,以荣誉为鞭策,在总结的基础上,一切从零开始、重新出发。人生没有寒暑假,辉煌属于过去,奋斗就在脚下,未来的岁月中,我们将再接再厉,拼搏奋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伟大的载人航天事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团队成员刘光辉:我一直为航天员群体不可磨灭的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乐观向上的心态、无私奉献的品格所折服。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是属于所有中国人的中国梦,中国航天员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我们应当学习筑梦英雄们一心为国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险的进取精神,敢与日月争辉的壮志豪情,在自己的科研岗位上挥洒汗水,开拓进取,做出一番成就。作为航天相关领域研究团队之一,“月宫一号”团队在刘红教授的带领下,经十余年的不懈开拓,实现技术的不断革新。2018年5月15日,“月宫365”试验将会圆满结束,将完成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在世界航天生命保障领域发出最强中国音。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苑城玮:航天技术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和综合国力。美、俄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国际空间站计划,太空环境增量制造等核心技术仍旧对中国严密封锁。我国必须立足自主开发,建立自己的太空环境增量制造体系。在陈树君教授的指导下,我专注于真空微重力环境下电阻加热金属丝材熔积成形技术研究,实现太空环境下低能耗、形变小的金属零件快速成型,开启该项自主创新技术在我国航天领域的首次应用性探索。我将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航天人为榜样,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要知难而进,勇于拼搏。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钱锦:航天精神于我而言,不仅是60多年前钱学森先生面临着国内几乎零基础的航天事业,突破阻力毅然回国,带领着一群有志之士奋战在航空航天奠基的第一线的风骨;不仅是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肩负着风险与挑战,秉承着“尊重科学,严谨务实”的态度默默耕耘在前线的身影;更是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有那么一群人以他们的无私奉献与辛勤付出为国家,为民族创造出一次又一次的奇迹,让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前进过程中愈战愈勇,越发强大的一心为国的初心。前路漫漫,未来可期。
作为一名人文社科领域的学子,在当下对航天精神最好的献礼,就是运用我们所学习的国际政治学知识,助力一线航天人,助力强军梦、中国梦,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添砖加瓦。
传承航天精神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研究生徐广通: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在这几十年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神州系列、天宫系列、长征系列的陆续升空,令中国跻身于世界航天强国之列。探索夜空中的万千星辰,是人类千百年的梦想;能够拥有足够强大的航空航天技术,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强有力的保障。因此,每当我想到自己是一名航空航天专业的学子,尤其是北京理工大学,这所承载着祖国发展历程的军工老校,我便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学生苏月乔:60年风雨兼程,几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使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于教育事业,我们也要学习航天精神,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将航天精神牢记心中,相信我们在教育事业上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涂针华: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我也是祖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见证人,那一次次重大突破后的喜悦,那回首往昔艰难时的哽咽,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记忆,能够成为这个时代、这些变化的见证人,我感到如此的幸运。更幸运的是能够受到这些成就背后精神的感召,成为这种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我坚信我们能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并结合自身情况,发挥所长,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航天员王亚平: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是我们每名航天员的志向,更是我们每名航天员的责任。志向在追逐梦想的激励中得到升华,责任在一天天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具体。有人说,我们内心追求什么,最终就会成为什么。身处伟大时代,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每名青年都被赋予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时代重任,只要我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脚踏实地、执着追求,就一定能汇聚成涓流入海的磅礴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年轮中刻录下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实现人生梦想,是时代的召唤,更是历史给予的机遇。让我们携手同行,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用奋斗去实现人生幸福、拥抱新的时代。
(本报记者 章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