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部脱贫是最“硬”的指标。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要让贫困群众彻底脱贫,必须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既要“输血”,更要提升其“造血”能力。近年来,海南开办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电视+夜校+961017服务热线”,使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我能脱贫”,既帮助贫困群众“富了脑袋”,也帮助他们“富了口袋”。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入海口、儋州、澄迈等地,对海南电视夜校帮扶贫困群众精准脱贫情况进行了调研。
“乡亲们,电视夜校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大家赶紧到教室上课!”1月8日,晚上7点40分,澄迈县老城镇那板村的广播响起。村党支部书记吴贻炬像往常一样提醒大家上课。
短短十几分钟,村民们或步行,或骑电动车,陆续来到了村委会办公楼二楼的电教室,依次签到。很快第一排、第二排的位置就坐满了。
晚8点,教室前方的电视准时播出第71期电视夜校节目。嘈杂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26名贫困群众全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孙淑梅、宋书本等村民还掏出随身携带的纸和笔准备记笔记。这期节目主要为村民们讲解豇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及产业发展规划。
这样的学习场景,遍及琼州大地每一个村落。每周一晚上,海南全省2700多个教学点里的12万多名学员(其中10.6万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万人是帮扶干部)定时定点收看电视夜校节目。同时,每期节目还有50多万群众自发收看,覆盖人口620多万。
那么,这档电视节目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播出一年多,大家为何保持着这么高的收看热情?
1、精准脱贫的“扶智”工程
海南自然条件优越,不少贫困群众主观要求脱贫致富的愿望不强烈,认为“饿不着”就行,多年来输血式扶贫效果不理想,反而助长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针对贫困户勤劳向上意识不强、脱贫动力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不够等问题,2016年11月,海南创新性地开办了脱贫致富电视夜校。
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担任夜校校长,全程指导夜校各项工作、解决各种问题,并主讲了夜校第一课。他在节目中指出,上学改变命运,知识挖掉穷根,开办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是为了给各位乡亲提供一个只需要花费时间,不需要花费一分钱的上学机会。据介绍,电视夜校具有宣讲国家帮扶政策、传授种养技术、发布农产品产销信息、提供打工信息、开设热线答疑解惑、为贫困群众当“红娘”的六大功能。
“与传统夜校不同,电视夜校整合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站点、互联网等各类媒介资源,借助媒体快捷、直观、群众喜闻乐见、教育面广等优势,全方位培训贫困群众,让他们掌握扶贫政策、技术和信息。”海南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工作推进小组办公室主任、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谭基虎介绍,电视夜校保留了传统夜校的优势,把分散的贫困群众组织到一起集中学习,并利用课后至少半个小时时间进行讨论,巩固教学成果,比一家一户在家自学更有效果。
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电视夜校围绕“扶志、扶智”这一主题,采取“实地调研出题目、职能部门组内容、专家团队策划、专业团队摄制”的方式制作教学节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扶贫政策普及+致富技术讲解+特色产业展示+市县扶贫经验交流+典型宣传和感恩教育”五类模块化、渗透式的课堂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主讲教师,包括党政干部、技术专家、致富能手及优秀帮扶干部等,保证参加夜校的村民都能看得懂、学得通。目前,已有14个厅级单位,12位厅级干部,9位市县领导带着脱贫政策和扶贫经验,走上电视夜校的讲台。
这一从思想上拔除贫困群众“穷根”的创新举措,深受群众欢迎。那板村贫困户莫德贵对电视夜校赞不绝口:“我学到了不少养殖和种植技术。前段时间卖猪赚了2万块钱,三个月前看了一期种植圣女果的节目后,我也回去种了近9亩圣女果,上市后将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2017年12月,受联合国粮农组织邀请,电视夜校负责人在“互联网+”农民田间学校扶贫研讨会上介绍了办学经验,向世界展示了海南扶贫工作的创新成果,得到广泛称赞。夜校节目也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为“2017年第一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和“2016—2017年度两岸四地城市品牌栏目”。
2、服务热线“一对一”精准帮扶
为加强与贫困群众的沟通互动,解决贫困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不畅、求助无门等问题,海南电视夜校还专门开通了“961017”服务热线,搭建贫困群众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
在电视夜校节目直播期间,各相关职能部门派专人到现场接听热线、解答问题;在其他工作日,安排客服人员接听群众来电,不能当场答复的问题形成热线工单,派发到各职能部门,限定在7个工作日内回复、办理,并建立热线工单跟踪督办制度,每10天通报一次。“961017”服务热线受理的主要内容为帮扶政策、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咨询与服务,以及贫困群众帮扶申请、维权和投诉举报、对夜校节目的建议等。
这条热线根据贫困群众来电实行一对一定制服务,精准帮扶到家到人。电视夜校栏目编导林曦说,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就是告诉贫困户国家政策和致富法宝,告诉他们原来生活可以更好。很多贫困户从最初的茫然,到现在已经熟知熟用相关政策。
海口市红旗镇龙发村贫困户张小丽,正在为缺少资金发展产业而着急时,通过看电视夜校知道了农村小额信贷政策,拨打“961017”热线电话后,第二天就迎来了省农信社小额信贷员的上门服务,及时拿到了贷款资金。
万宁市北大镇中兴村的贫困户对在胡椒和槟榔林下种毛瓜是否会影响产量产生了疑惑,驻村第一书记马上拨打“961017”脱贫致富服务热线进行咨询,得到了省农科院专家肯定的回答:“胡椒和槟榔幼苗期可兼种毛瓜不影响产量。”于是,该村土地利用率又得到了提升。
儋州市新州镇敦教村贫困户郑初金家争取到了贫困户危房改造指标,但是因为孩子高烧不退,看病花去了建房的钱。接到求助电话后,电视夜校脱贫致富小分队当即前往儋州,与当地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后,给郑初金带去了提前发放的第一阶段补助资金。
电视夜校工作人员介绍,以前扶贫是各管各的,贫困户可能要多头找、多头跑。现在有了“夜校”这个平台,减少了中间环节,贫困户通过拨打服务热线,可以快速找到相关部门,得到迅速的帮扶。截至2017年年底,“961017”服务热线收到群众来电36242个,共生成工单34586个,办结工单34524个,工单办结率达99.8%。
3、电视夜校架起干群沟通联系桥梁
1月15日晚上9点,看完电视夜校节目的海口市云龙镇党委书记陈文强,与大家一起迅速地移动桌椅,把桌子摆成“回”字形,夜校教室马上变成了座谈会议室。镇村帮扶干部跟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开始话生产,聊家常,并就当晚的节目进行讨论,这是课后的交流分享环节。
“科哥,上个星期就听你说你养的那头母猪快生了,现在下了几只啊?”
“俊哥,老三今年要高考了吧?刚才电视夜校那一课对你来说很及时啊。”
交流分享的氛围轻松热烈,大家有说有笑。脱贫户肖开省说:“我们和镇村帮扶干部就像一家人,他们经常自己带菜去我们家里做饭吃,还一起拍全家福呢!”
在热闹欢快的交流分享环节结束后,又进入了云龙镇创新策划推出的课后有奖问答环节。
“刚才的电视夜校播出的主题是什么?”“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扮演三个角色,分别是什么?”
贫困户占尊科站起来说:“作为一名父亲,我把节目中的这句话背下来了,‘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扮演三个角色,智慧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和做人的引导’,回去后我按这三条好好做!”精彩的回答赢得阵阵掌声,而在上夜校以前,这些贫困户都是自卑寡言的。
像这样的讨论每周都有。陈文强表示,自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开播以来,云龙镇创新推出了“观看电视夜校+专家授课交流”“夜校线上学习+线下点单培训”“学习成果转化+产品销售活动”三大模式,策划实施了有奖问答、“学习之星、服务之星”评选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电视夜校成效,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澄迈县老城镇党委书记陈家壮说,电视夜校不仅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学习平台,还为基层干部提供了每周和贫困群众同上课、同学习、同讨论的平台,提升了基层干部掌握和运用帮扶政策的水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原先有事才见面的干部群众,现在每周至少见一次,共商村庄脱贫计策,干群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电视夜校还培养造就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很多基层干部在组织群众收看电视夜校的过程中,主动贴近群众。乐东县尖峰镇山道村村子大,山路崎岖,村党支部租用6辆三轮车组建“夜校专用车队”接送路程较远的贫困群众。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镇新华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栋把电视夜校中讲到的扶贫政策、种养知识等干货拎出来,自掏腰包编印《政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政策汇编》发给贫困户。定安县龙湖南科食用菌技术的节目播出后,云龙镇的第一书记租了一辆大巴车,把村里的贫困户都带到了县城,学习参观蘑菇种植技术。
干部的真心、真情触动着群众,使扶贫工作变得更容易推动。临高县调楼镇隆道村村支书曾建师说:“夜校开播后,大家坐下来学政策、讲困惑、想点子,干部群众都对扶贫有了新认识,有问题都拿到台面上说。现在群众都很认可我,工作顺手多了。”
4、“让贫困群众拥有改变命运的力量”
海南省委农办主要负责人说,电视夜校自开播以来,实现了三个全覆盖:贫困户全覆盖、帮扶干部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已成为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基层干部帮扶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是一个收获满满的多赢平台。
一年多来,电视夜校栏目组30多人走遍了海南18个市县的每一个乡镇。他们与贫困户同吃同住,挖掘出一个个鲜活的脱贫故事,对电视夜校如何改变贫困户的思想和生活印象十分深刻。大家至今清晰地记得,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脱贫户刘国成的妻子刘彩菊,在第一次做客夜校演播室时自卑地说:“以前我很害怕别人来我家做客,房子很破,还会漏水,觉得很丢人。”如今,他们已经住上了新房子,在夜校一周年特别节目时再次做客演播室,刘彩菊自豪地告诉大家:“今年儿子考上了大学,女儿大学毕业顺利找到了工作,家里也已经有了存款。”虽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是在闲暇时间,刘国成夫妇还会写歌谱词,写了《感谢共产党》《书记下乡来》《劝酒歌》等。
家住澄迈县福山镇敦茶村的符善南曾是全村唯一的贫困户,往年春节拜年,他都不好意思出门。在观看了电视夜校后,致富念头日益强烈,在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他加入福山洋道石榴合作社,种植的番石榴收益颇丰,优等品在网上销往全国,达每斤7.8元。如今在结实敞亮的新房里,他和妻子又盘算起了新的“致富经”,要多种几亩番石榴,再把新房装修得更有特色一些,将来作为接待游客的民宿。
电视夜校还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他们在看了节目后,纷纷投身到扶贫工作中来。省委农办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电视夜校开办经费、宣传报道、考核监督等问题,筹办夜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工作推进会、专题会等会议。在省教育厅选送的一期节目案例中,澄迈思源学校学生蔡兴境家庭贫困,母亲又身患癌症。节目播出后,马上就有观众拨打热线电话为蔡兴境捐助了1万元。此外,不少企业负责人看了夜校节目后,拨打热线电话希望在节目中发布招工信息。
电视夜校还是海南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平台,鉴于一些农民群众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电视夜校突出“身边人讲身边事”,特别邀请羊风极、黄丽萍等来自基层的十九大代表,到夜校“现身说法”,鼓励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到打赢脱贫攻坚战里来。
电视夜校使很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们对帮扶工作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在2016年年底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中,海南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指标从预评估的37.41%提升到95.04%。两年来,海南全省净减少贫困人口39万人,21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5、关于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的思考
一年多来,“电视+夜校+961017服务热线”零距离助脱贫,一对一解民忧,有效帮助海南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
——没有内在动力,再多的外部帮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要让贫困群众彻底告别贫困,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志气。电视夜校既送技术、送信息,更送志气、送信心。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我能脱贫”,从“穷了咋办”到“我有办法”,电视夜校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学政策、学技术、找工作等学习服务平台,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精准扶贫要号准脉、下准药。电视夜校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发展需求,采取“菜谱式”教学、“订单式”热线服务。电视夜校每一期节目的教学内容都从地方实际出发,由贫困群众“看单点菜”,力求每一期都能给贫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未来,要继续增强节目的可看性、趣味性,把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增加“泥土味”,让农民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电视夜校不仅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学习的平台,还为基层干部提供了每周和贫困群众同上课、同学习、同讨论的平台。通过电视夜校,基层干部和贫困户共同学习提高,提升了基层干部掌握和运用帮扶政策的水平,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了情感距离,厚植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扶贫工作无小事,电视夜校涉及面广、参学人数多,要把这项惠及全省贫困群众的好事办好,必须上下同心、合力推动,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海南省直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各市县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夜校教学点和贫困群众一起学习讨论,并解决夜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各级党组织作为夜校第一责任人,从加强组织领导,到提供设施和场地保障,再到精心组织贫困群众收看节目并组织讨论,都做了大量工作,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王晓樱、赵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