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培养拔尖人才要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人才需要几十年的成长,我们不能用短跑冲刺的心态来对待这个类似于马拉松赛跑的过程。
从小学到中学,虽然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减负措施,但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非常高,急于成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过早的要求孩子尽全力进行冲刺。这样做的结果,虽然有些学生进入名校,但已经筋疲力尽,在学业和研究上没有任何心思,到这个时候大学或者老师花再大的功夫,也很难奏效。成才的过程是长期的,所以我们不能各管一段,中学校长和老师不能说只要学生能进清华或者北大的门,或者说进其他一流学校的门,任务就完成了。学生进入一流的名校当然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但只能说明他离最终的成才又近了一步,事实上,即使学生取得了博士学位,也只是实现初步的目标,只代表在这个领域刚刚入门,刚刚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取得博士的人,他要每过两三年能够出一项非常有亮点的工作,每过两三年就有明显的提高,一般来说这样的提高需要三到四个层次,才可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所以成才是一个长期过程,真正成为一个领军的学者,从大学毕业算起往往要二十年以上的时间。学术之路不仅漫长,中间还有很多的曲折和艰难险阻,因此对于“拔尖计划”而言,还要培养学生的精神,比如要有坚强的毅力,要能够克服遇到的挫折和艰难险阻,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作者:杨乐,系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