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
编者按
我国基础教育的学生缺乏相应的动手能力和技术素养,基本是不争的事实,几乎成为教育之“痛”。2003年,顺应国际教育改革潮流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在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技术列为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中的八大领域之一,并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普通中学开设技术课程具有正视和应对“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难题”的特别价值与特殊使命。然而,在视技术为“奇技淫巧”“雕虫小技”,崇尚“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在普通高中升学竞争激烈的氛围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能够真实实施吗?能够真正造福学生的技术素养提高和创造力发展吗?作者提出的面向真实世界实施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理念与实践,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让技术课程从真实世界出发
真实世界是一个由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真实需求构成的世界。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虚幻世界”所不同的是,真实世界是一个人类“寓居”的实在世界,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共同把握的“可见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与生俱来的理性,天生就能够组织所有的感官印象并加以整理与分类,从而产生对真实世界的观念。亚里士多德的真实世界观念,促使西方哲学走向科学之路,自然世界、真实世界取代了“神的世界”和“宗教的世界”,而后萌发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上个世纪的真实世界研究(realworldstudy,RWS)起源于实用性临床试验,并由医疗技术的传统内部临床试验逐渐走向基于真实世界的外部扩大适应症试验。真实世界的思想和理念开始运用于哲学、法律、地理等领域。
技术是人类从需求出发,秉持一定的价值理念,运用各种物质及装置、工艺方法、知识技能与经验等,实现一定使用价值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技术课程所面对的真实世界,是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相统一的世界,是感性与理性共同把握的世界,是由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所触及的自然与社会相融汇的世界。这就决定了技术课程的活动不来空的、不来虚的、不来假的,其活动对象是来源于真实世界、服务于真实世界的。因此,课程实施主题的确定、项目的设计、内容的选择都应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因地制宜地从真实世界中去寻找。
第一,崇尚真实的情境。真实的情境是真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情境,并不是主观臆造的自然情境,而且是可感的、具体的、明确的情境。如我国冬天北方交通工具与南方交通工具所面临的实际情境差别就很大,儿童所用的台灯与老年人所用的台灯在具体应用情境上也有根本的区别。真实的情境并不都是逻辑的、线性的,往往是多变的、复杂的,是结构不良的现实情境。如一个机器人要实现侦察任务,那就会遇到平地、坡地、树林、小溪、阳光天气、微风天气、大风天气、小雨天气、暴雨天气等可能出现的多样化、可变性情境。真实的情境还包含着文化性和意义建构,如不同民族和地区旅游工艺品、贫困山区孩子上学便携照明灯、老人自动报警的拐杖等所应用的情境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取向。
第二,面对真实的问题。课程开设之初,曾经出现技术教师一堂课都在讲述科学原理,或学生作品设计的时间大量消耗在艺术设计层面等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真实的技术问题缺乏认识所致。技术课程的问题定义域应当是在技术领域中的真实而又有价值的技术问题,包括不同类别技术、不同技术要素、不同技术层面所蕴含的技术问题。如工具的使用、材料的选择与加工、作品的组装与试验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真实又可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相匹配,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增强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
尽管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尤其是通用技术课程发展还不够平衡和充分,但如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岩竹一样,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在全国很多地区毅然而立,并体现出勃勃生机。在十多年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发展进程中,一些地区和学校以“面向真实世界的技术教育的课程实施”为核心教育理念,坚持在“做真、做实”的基础上,“做精、做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为每个学生适应以技术发展为主导的未来社会、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技术课程在课堂真实发生
面向真实世界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注重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技术任务,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以便使技术课程在课堂真实发生。
第一,具有真实的技术任务。真实的技术任务是真实情境下真实的技术问题的对象化,是学生技术学习内容的主要表征,是真实的技术学习过程的重要载体。技术任务与教学项目直接联系,往往一个教学项目可以由若干个任务组成,而这些任务的真实性和与课程目标的吻合度起到至为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过程,更应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经验的相互作用,发展自身的知识、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一个个任务完成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加需要项目和任务的科学设计与有效组织,需要打造丰富感性和深刻理性相联系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让技术课程成为学生学习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桥梁。如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以面向真实世界的课程实施为基本理念,先后开发了基于学校环境的教室美化技术设计项目、校园排水系统设计与制作项目,基于学生生活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技术项目,学生用传统工艺和激光加工工艺在教师节制作送老师的钢制笔筒、给自己家里做一个锅垫、年底表彰会用的徽章、用激光切割机设计并制作的元宵节的花灯等。这些项目包含着一个个真实可靠的技术任务,学生不仅看得见,而且摸得着,引发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无限生机。
第二,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技术课程是具有高度实践性与创造性的课程,只有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才可能具有真实的技术体验、形成真实的技术素养。面向真实世界的技术课程主张学生像工程师和技术专家那样经历实实在在、地地道道的问题解决过程,经历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有测试、评估及优化等产品制作环节,经历技术体验、技术设计、技术制作、技术探究、技术试验等实践性活动。面对真实的情境和真实的任务则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过程受各种约束条件的制约,学生需要进行权衡、比较、决策,需要进行积极的技术思维的建构,经历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还包含着发现新问题、形成新体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江苏无锡天一中学2014届的刘哲源和王晨博,通过高一阶段的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形成了技术问题的敏感性,他们调查发现,市场上手机充电宝存在以次充好、虚标容量的现象,于是决定研究一种专门用来判断充电宝电池是否存在质量缺陷的电池性能测试仪。在长达两年的过程中,两人学习了计算机编程、电路设计方法、电路制造技术、三维模型设计等知识,经历数次的技术设计与制作流程的循环,成功设计制作出了一台基于虚拟仪器、性能优越的电池性能测试仪。
让技术课程真正助力学生发展
马克思曾经从技术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一致性出发,认为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面向真实世界的技术课程必然会助力学生的本质力量的真实呈现与真实发展。对此,可以从形成真实的成果和具有真实的发展两方面来评价。
第一,形成真实的成果。在面向真实世界的技术课程实施中,学生不仅是一名社会的消费者,而且也是一名社会的生产者。真实的情境与问题,真实的任务与过程,必然造就真实的成果。面向真实世界的技术课程注重学生的成果具有实用价值,主张学生的成果具有实用性,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用的”。曾经在课程实施初期,很多学校和学生设计与制作的作品,都处于观赏阶段,往往放在橱窗里,而随着“面向真实世界的技术课程”实施理念的深入探索与实践,案例学校学生的作品纷纷搬了家,回到了真实世界的各个真实情境,发挥着真实成果的真实功能。如学生采用led材料设计制作的个性化台灯成为不少家庭的日用品,用木工加工工艺和三维打印技术在母亲节设计制作的个性化的护手、父亲节送父亲的手机支架成了爸爸妈妈们的最爱,等等。
第二,追求真实的学生发展价值。技术课程是以技术的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特征的实践性课程,有助于学生打开创新的翅膀。课程有助于学生发展面向真实世界的创造能力,培育和践行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由简单的“动手做”走向有理念、有实践、有创新的“动脑做”。面向真实世界的技术课程避免“就知识谈知识、就技能谈技能”,建构了有关真实世界的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基础人格等“五基一体”的课程价值结构,使学生学习的科学世界与真实世界不再分离。通过学习,学生获得了真知识、练就了真功夫、形成了真发展,不仅在技术知识的学习、技术技能的习得、技术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实现有型的转变,而且在技术经验的积累、技能的迁移、方法的融合、思维的发展、文化的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建构等方面实现着无形的提升。在很多普通高中,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四中等,高中技术课多年被学生评为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甚至一些学校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的调课都会接到学生主动的补课要求,学生面向真实世界的技术课程学习热情喷薄而出、喜爱之情油然而生。面向真实世界的技术课程回归了教育的初心和技术的本质,顺应了学生的本性,提高了技术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潜能、工匠精神培养的贡献率,促进学生发展逻辑、技术学科逻辑与真实世界逻辑的统一性。
(作者:顾建军,系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研制组组长、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