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6日 星期一

    《诗经》在法国

    作者:刘国敏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6日 13版)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法国诗经学拥有几百年的历史,是西方诗经学的源头,在世界汉学诗经学中亦占据重要的地位。

        据现有资料,最早对《诗经》进行翻译的是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t, 1577—1628),1626年(明天启六年)他在杭州刊印了拉丁文《中国五经》(Pentabiblion Sinense)一册,并附注解,但该译本下落不明。

        康熙年间,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著有《诗经研究》(Dissertation sur le Che—King),白晋先是研习《易经》,后将索隐之法述及《诗经》研究。巴多明(Dominique Parremin,1663—1741)、雷孝思(Jean Baptisde Regis, 1664—1738)、傅圣泽(Jean—François Foucquet,1665—1741)、赫苍壁(Julien—Placide Hervieu, 1671—1745)等都曾选译《诗经》。马若瑟(Joseph de Prémare , 1666—1735)曾译《诗经》(Odes Chinoise du Chi king)八首,所有稿本均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1674—1743) 曾将它们收入法文版《中华帝国全志》。由于此书在欧洲的巨大影响,众人由此开始识得《诗经》,杜赫德在法国诗经学史乃至欧洲诗经学史上都具有开拓之功。

        自宋君荣(Antoine Gaubil,1689—1759 )、韩国英(Pierre Martial Cibot,1727—1780)起,教会色彩逐渐褪去。宋君荣曾选译《诗经》,并运用其中的资料来研究中国的天文历史,其书《中国天文史略》(Histoire abrégé de l’astromie chinoise)附录的一部分便是“《诗经》中之日蚀”。《中国丛刊》(Mé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第一卷(1776)、第二卷(1777)中收入了韩国英以《中国古代论》(Essai sur l’antiquité des Chinois)为题的连续性论文,对《诗经》作了较全面而客观的介绍,开始关注《诗经》的风俗文化。

        19世纪初,法国汉学讲座在大学确立,为法国诗经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专业汉学的介入,逐渐还原了《诗经》的面貌,拉丁文全译本的问世,法文全译本的诞生,新的研究方法的开启,使法国诗经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

        法国耶稣会士孙璋(Alxander de la Charme,1695—1767)于1733年翻译了拉丁文本《诗经》,附有详细注释,原稿收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1830年,德裔汉学家朱利斯·莫尔(Julius von Mohl, 1800—1876)编辑交德国斯图加特和图宾根(Stuttgartiae et Tubingae)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孔夫子的诗经》,这是刊行于欧洲的第一本《诗经》全本,莫尔为此书撰写了序言,并编辑了两个索引。此译本的问世,给法国诗经学乃至欧洲诗经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促进了汉学家们对《诗经》的学术型研究。

        1838年,爱德华·毕欧(Edouard Biot,1803—1850)在《北方杂志》(Revue du Nord)第二期发表了《诗或诗经》(Le Chi—king ou le livre des vers),对《诗经》的编纂、流传、内容等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详细阐释。毕欧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最无可争辩的文献”,正式开启了对《诗经》的民俗学研究。1843年他撰写了《根据〈诗经〉探讨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一文,拟出“中国人的体格特征”“服饰”“建筑与居室”“狩猎”“捕鱼”“农牧业”等二十个标题进行论述。德里文侯爵(Marie—Jean—Léon Lecoq, 1822—1892) 亦认同毕欧的观点,他在《唐代的诗》(Poésies de l'époque des T'ang, 1862) 的导言《中国的诗歌艺术和韵律》中探讨了《诗经》所揭示的中国上古文明。被认为是法国诗经学史最著名的顾赛芬(Séraphin Couvreur, 1835—1919)的中文、法文、拉丁文对照本于1896年在河间府出版,其译文准确优美、无可挑剔,严格忠实于中国官方所推崇的朱熹学派的诠注,这一版本多次再版。顾赛芬在其译本的导论中指出:“《诗经》可能是最能展现远古东方人民生活、道德习俗和信仰的一本书。它为道德家,历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为传教士提供了救助。”他在导论中沿袭了毕欧的方法,分五十个小标题对《诗经》中的文化点滴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将《诗经》作为文学作品解读和译介的另一位女汉学家,当属朱迪特·戈蒂耶(Judith Gautier,1845—1917)。她于1867年编译出版了中国诗集《玉书》(Le Livre de Jade),其中译介《硕鼠》《伯兮》《将仲子》《女曰鸡鸣》和《南山》等篇目。戈蒂耶并未遵循于原诗的结构和形式,包括对意义的分析在内,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改写。但她却是真正将《诗经》作为文学作品来加以关注的。《诗经》不再是传教士眼中用以传教的钥匙,也不再是毕欧、德里文心中的道德风俗宝库,她惋惜于孔子编订时为何只留下305首,缺失了抒情性与激情的诗篇。

        此外,小布罗塞(Marie—Félicité Brosset, 1802—1880)于1828年在巴黎出版了《论〈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Essai sur le Chi—king et sur l’ancienne poésie chinoise);让—巴蒂斯特·毕欧于1862年出版的《论印度和中国的天文学》(Études sur l’astronomie indienne et sur l’astronomie chinoise)在论述中国的天文学史时,曾引用了《诗经》的诗,对《诗经》作了简要的介绍。1872年,鲍吉耶(Jean—Pierre Guillaume Pauthier, 1801—1873)的《诗经》(Chi—king, Bibiothèque Oreintale, vol.Ⅱ, Paris, Maisonneuve, 1872)是第一个法文全译本,该文本直接译自中文著作,正文译文之前,有首次被全文翻译成欧洲语言的《大序》(Grande préface),译自朱熹的《诗序辨说》,但此书影响不大。

        20世纪上半叶,法国诗经学已臻至成熟,越来越多的汉学家将视线转向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学读本。然而法国诗经学并未停滞不前,研究学科的逐渐丰富,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多样化,从多方面促使了法国诗经学的再次蓬勃发展,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方法将法国诗经学推向顶峰。

        1907年,于贝尔·奥托(Hubert Otto)在香港出版了《炉边几小时,〈诗经〉——中国古典诗歌的书》(Quelques heures au coin du feu,Cheu—king ou le livre des vers,un des Classiques Chinois)。

        《诗经》原是三千年前的歌谣,然而鲜有人还原其本色。拉卢瓦(Louis Laloy)看到了这一特点,在《中国音乐》(La Musique chinoise,1909)中译介了《诗经》数首,放在“宗教音乐”(musique religieuse)和“民间音乐”(musique populaire)两节中,将《诗经》作为歌谣进行探究。

        将法国诗经学推向顶峰的则是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的《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1919),全书除引言和结论外,分为两部分:《诗经的情歌》和《古代的节庆》。他以人类学的方法对《诗经》进行阐释,分析了《诗经》中的情歌,考察了上古时期朴野的习俗是如何转化了“文明的秩序”,解析中国古代的宗教习俗和民族信仰。葛兰言为《诗经》研究提供新的阐释方法,为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中国上古时期的面貌。

        20世纪初期,有一大批中国学者赴法留学,完成了大量的博士论文,在当时的中国研究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且以中国文学研究为主,其中不乏对《诗经》的译介,如曾仲鸣(Tsen, Tsonming)的《中国诗史论》(Essai historique sur la poésie chinoise,1922)第一章便是对《诗经》的介绍;徐仲年(Hsu, Sung—nien)《古今中国文学选集:诗歌、小说、戏剧、哲学、历史》(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 : la poésie — le roman — le théatre — la philosophie — l’histoire,1933)也对《诗经》进行了译介。

        1937年,张正明(Tchang, Tcheng—Ming)同时在上海(土山湾印书馆)和巴黎(Librairie Orientaliste P.GEUTHNER)出版《诗经中之对偶律》(Le parallelism dans les vers du Cheu king),从《诗经》语言文字的韵律入手,详细论证了《诗经》中的韵律。中国留法学者由于兼跨两种文化,他们的介入,给法国诗经学的研究增色不少。

        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葛兰言、马伯乐、伯希和等有影响的汉学家先后离世,加之国际社会环境的变化,法国传统汉学逐渐式微,法国诗经学也由此而衰落。虽然经由戴密微 (Paul Demiéville,1894—1979) 等人的不懈努力,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段时间之内,法国的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又开始复苏,也有论著在述及中国文学史时会提及《诗经》,但鲜有重要的译本与研究。对法国诗经学在21世纪的发展,我们报以新的期待。

        (作者:刘国敏,系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讲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